弱歲而孤,居喪合禮。及長,專心儒學,從師不遠千里,遂博覽群書,尤明詩、禮及左氏春秋。梁大通三年,起家王國常侍。梁武帝欲高置學官,以崇儒教。中大通四年,乃革選,以重補國子助 教。
大同二年,除五經博士。梁元帝之在藩也,甚嘆異之。及即位,乃遣主書何武迎重西上。及江陵平,重乃留事梁主蕭詧,除中書侍郎,兼中書舍人。累遷員外散騎侍郎、廷尉卿,領江陵令。
還拜通直散騎常侍、都官尚書,領羽林監。察又令重於合歡殿講周禮。 高祖以重經明行修,乃遣宣納上士柳裘至梁征之。仍致書曰: 皇帝問梁都官尚書沉重。觀夫八聖六君,七情十義,殊方所以會軌,異代於是率由。
莫不趣大順之遙涂,履中和之盛致。及青緗起焰,素篆從風,文逐世疏,義隨運舛,大禮存於玉帛之間,至樂形于鐘鼓之外。雖分蛇、聚緯,鬱鬱之辭蓋闕;當涂、典午,抑抑之旨無聞。有周開基,爰蹤聖哲,拯蒼生之已淪,補文物之將墜。天爵具修,人紀咸理。
朕寅奉神器,恭惟寶闕。常思復禮殷周之年,遷化唐虞之世。懼三千尚乖于治俗,九變未協于移風。欲定畫一之文,思杜二家之說。知卿學冠儒宗,行標士則。
卞寶復潤于荊陰,隨照更明於漢浦。是用寤寐增勞,瞻望軫念。爰致束帛之聘,命翹車之招。所望鳳舉鴻翻,俄而萃止。明斯隱滯,合彼異同。
上庠弗墜於微言,中經罔闕于逸義。近取無獨善之譏,遠應有兼濟之美。可不盛歟。昔申涪鮐背,方辭東國;公孫黃髮,始造西京。遂使道為藝基,功參治本。
今者一征,諒兼其二。若居形聲而去影響,尚迷邦而忘觀國,非所謂也。又敕襄州總管、衛公直敦喻遣之,在途供給,務從優厚。保定末,重至于京師。詔令討論五經,並校定鐘律。
天和中,復于紫極殿講三教義。朝士、儒生、桑門、道士至者二千餘人。重辭義優洽,樞機明辯,凡所解釋,咸為諸儒所推。六年,授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露門博士。仍于露門館為皇太子講論。
建德末,重自以入朝既久,且年過時制,表請還梁。高祖優詔答之曰 :「開府漢南杞梓,每軫虛衿;江東竹箭,亟疲延首。故束帛聘申,蒲輪征伏。加以梁朝舊齒,結綬三世,沐浴榮光,祗承寵渥,不忘戀本,深足嘉尚。而楚材晉用,豈無先哲。
方事求賢,義乖來肅 。」重固請,乃許焉。遣小司門上士楊(注)〔汪〕送之。梁主蕭巋拜重散騎常侍、太常卿 。大象二年,來朝京師。
開皇三年,卒,年八十四。隋文帝遣舍人蕭 子寶祭以少牢,贈使持節、上開府儀同三司、許州刺史。 重學業該博,為當世儒宗。至于陰陽圖緯,道經釋典,靡不畢綜。又多所撰述,鹹得其指要。
其行于世者,周禮義三十一卷、儀禮義三十五卷、禮記義三十捲、毛詩義二十八卷、喪服經義五卷、周禮音一卷、儀禮音一卷、禮記音二卷、毛詩音二卷。 樊深字文深,河東猗氏人也。早喪母,事繼母甚謹。弱冠好學,負書從師于三河,講習五經,晝夜不倦。魏永安中,隨軍征討,以功除蕩寇將軍,累遷伏波、征虜將軍,中散大夫。
嘗讀書見吾丘子,遂歸侍養。 魏孝武西遷,樊、王二姓舉義,為東魏所誅。深父保周、叔父歡周並被害。深因避難,墜崖傷足,絶食再宿。于後遇得一簞餅,欲食之;然念繼母年老患痹,或免虜掠,乃弗食。
夜中匍匐尋母,偶得相見,因以饋母。還復遁去,改易姓名,遊學于汾、晉之間,習天文及算歷之術。後為人所告,囚送河東。 屬魏將韓軌長史張曜重其儒學,延深至家,因是更得逃隱。 太祖平河東,贈保周南郢州刺史,歡周儀同三司。
深歸葬其父,負土成墳。尋而于謹引為其府參軍,令在館教授子孫。除撫軍將軍、銀青光祿大夫,遷開府屬,轉從事中郎。謹拜司空,以深為諮議。大統十五年,行下邽縣事。
太祖置學東館,教諸將子弟,以深為博士。深經學通贍,每解書,嘗多引漢、魏以來諸家義而說之。故後生聽其言者,不能曉悟。皆背而譏之曰:「樊生講書多門戶,不可解。」然儒者推其博物。
性好學,老而不怠。朝暮還往,常據鞍讀書,至馬驚墜地,損折支體,終亦不改。後除國子博士,賜姓萬紐于氏。六官建,拜大學助教,遷博士,加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天和二年,遷縣伯中大夫,加開府儀同三司。
建德元年,表乞骸骨,詔許之。朝廷有疑議,常召問焉。後以疾卒。 深既專經,又讀諸史及蒼雅、篆籀、陰陽、卜筮之書。學雖博贍,訥于辭辯,故不為當時所稱。
撰孝經、喪服問疑各一卷,撰七經異同說三卷、義(經)〔綱〕略論並(月)〔目〕錄三十一卷,並行于世。 熊安生字植之,長樂阜城人也。少好學,勵精不倦。初從陳達受三傳,又從房虯受周禮,並通大義。後事徐遵明,服膺歷年。
東魏天平中,受禮于李寶鼎。遂博通五經。然專以三禮教授。弟子自遠方至者,千餘人。乃討論圖緯,捃摭異聞,先儒所未悟者,皆發明之。
齊河清中,陽休之特奏為國子博士。 時朝廷既行周禮,公卿以下多習其業,有宿疑礩滯者數十條,皆莫能詳辨。天和三年,齊請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與齊人語及周禮,齊人不能對。乃令安生至賓館與公正言。
公正有口辯,安生語所未至者,便撮機要而驟問之。安生曰 :「禮義弘深,自有條貫。必欲升堂睹奧,寧可汩其先後。但能留意,當為次第陳之 。」公正於是具問所疑,安生皆為一一演說,咸究其根本。
公正深所嗟服,還,具言之於高祖。高祖大欽重之。 及高祖入鄴,安生遽令掃門。家人怪而問之,安生曰:「周帝重道尊儒,必將見我矣 。」俄而高祖幸其第,詔不聽拜,親執其手,引與同坐。
謂之曰:「朕未能去兵,以此為愧。」安生 曰 :「黃帝尚有阪泉之戰,況陛下龔行天罰乎。」 高祖又曰 :「齊氏賦役繁興,竭民財力。朕救焚拯溺,思革其弊。欲以府庫及三台雜物散之百姓,公以為何如?」安生曰 :「昔武王克商,散鹿台之財,發鉅橋之粟。
陛下此詔,異代同美 。」高祖又曰 :「朕何如武王?」安生曰 :「武王伐紂,縣首白旗;陛下平齊,兵不血刃。愚謂聖略為優 。」高祖大悅,賜帛三百匹、米三百石、宅一區,並賜象笏及九環金帶,自余什物稱是。又詔所司給安車駟馬,隨駕入朝,並敕所在供給。
至京,敕令于大乘佛寺參議五禮。宣政元年,拜露門學博士、下大夫,其時年已八十餘。尋致仕,卒於家。 安生既學為儒宗,當時受其業擅名于後者,有馬榮伯、張黑奴、竇士榮、孔籠、劉焯、劉炫等,皆其門人焉。所撰周禮義疏二十捲、禮記義疏四十捲、孝經義疏一卷,並行于世。
樂遜字遵賢,河東猗氏人也。年在幼童,便有成人之操。弱冠,為郡主簿。魏正光中,聞碩儒徐遵明領徒趙、魏,乃就學孝經、喪服、論語、詩、書、禮、易、左氏春秋大義。尋而山東寇亂,學者散逸,遜于擾攘之中,猶志道不倦。
永安中,釋褐安西府長流參軍。大統七年,除子都督。九年,太尉李弼請遜教授諸子。既而太祖盛選賢良,授以守令。相府戶曹柳敏、行台郎中盧光、河東郡丞辛粲相繼舉遜,稱有牧民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