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頁
莊子前往看望惠子,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鵷,你知道嗎?鵷從南海出發飛到北海,不是梧桐樹它不會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實它不會進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會飲用。正在這時一隻鷂鷹尋覓到一隻腐爛了的老鼠,鵷剛巧從空中飛過,鷂鷹抬頭看著鵷,發出一聲怒氣:‘嚇’!如今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怒叱我嗎?」
【原文】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
2),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
3)。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譯文】
莊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白儵魚遊得多麼悠閒自在,這就是魚兒的快樂。」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莊子說:「還是讓我們順著先前的話來說。你剛才所說的‘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的話,就是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兒的快樂而問我,而我則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魚兒快樂的。」
外篇 至樂第十八
至 樂
【題解】
「至樂」是首句中的兩個字,意思是最大的快樂。人生在世什麼是最大的快樂呢?人應怎樣對待生和死呢?篇文的內容就在於討論、回答這樣的問題。
全文自然分成七個部分。第一部分至「人也孰能得無為哉」,連續五句提問後,列舉並逐一批評了世人對苦和樂的看法,指出從來就沒有什麼真正的快樂,所謂「至樂」也就是「無樂」。第二部分至「故止也」,寫莊子妻子死時鼓盆而歌的故事,借莊子的口指出人的死生乃是氣的聚合與流散,猶如四季的更替。第三部分至「我又何惡焉」,指出「死生如晝夜」,人只能順應這一自然變化。第四部分至「複為人間之勞乎」,借髑髏之口寫出人生在世的拘累和勞苦。第五部分至「是之謂條達而福持」,借孔子之口講述一個寓言故事,指出人為的強求只能造下災禍,一切都得任其自然。第六部分至「予果歡乎」,指出人的死生都不足以憂愁與歡樂。餘下為第七部分,寫物種的演變,這一演變的過程當然是不科學的,沒有根據的,其目的在於說明萬物從「機」產生,又回到「機」,人也不例外;從而照應了首段,人生在世無所謂「至樂」,人的死與生也只是一種自然的變化。
【原文】
天下有至樂無有哉?有可以活身者無有哉?今奚為奚據?奚避奚處?奚就奚去?奚樂奚惡?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貴壽善也(
1);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所下者(
2),貧賤夭惡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若不得者,則大憂以懼。其為形也亦愚哉。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積財而不得盡用,其為形也亦外矣(
3)。夫貴者,夜以繼日,思慮善否,其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與憂俱生,壽者惽惽(
4),久憂不死,何苦也!其為形也亦遠矣。烈士為天下見善矣(
5),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誠善邪,誠不善邪?若以為善矣,不足活身;以為不善矣,足以活人。故曰:「忠諫不聽,蹲循勿爭(
6)。」故夫子胥爭之以殘其形(
7),不爭,名亦不成。誠有善無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