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莊子註譯 - 106 / 244
哲學類 / 莊子 / 本書目錄
  

莊子註譯

第106頁 / 共244頁。

 大小:

 第106頁

朗讀:

莊子曰:「吾師乎!吾師乎!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壽,覆載天地刻彫眾形而不為巧(1),此之謂天樂。故曰:‘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2),其死也物化(3)。靜而與陰同德(4),動而與陽同波(5)。’故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故曰:‘其動也天,其靜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6);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萬物服。’言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天樂者,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7)。」
【譯文】
莊子說:「我的宗師啊!我的宗師啊!碎毀萬物不算是暴戾,恩澤施及萬世不算是仁愛,生長於遠古不算是壽延,覆天載地、雕刻眾物之形不算是智巧,這就叫做天樂。所以說:‘通曉天樂的人,他活在世上順應自然地運動,他離開人世混同萬物而變化。平靜時跟陰氣同寧寂,運動時跟陽氣同波動。’因此體察到天樂的人,不會受到天的抱怨,不會受到人的非難,不會受到外物的牽累,不會受到鬼神的責備。所以說:‘運動時合乎自然的運行,靜止時猶如大地一樣寧寂,內心安定專一統馭天下;鬼魔不會作祟,神魂不會疲憊,內心專一安定萬物無不折服歸附。’這些話就是說把虛空寧靜推及到天地,通達於萬物,這就叫做天樂。所謂天樂,就是聖人的愛心,用以養育天下人。」


  
【原文】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1),以道德為主(2),以無為為常。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餘;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3)。故古之人貴夫無為也。上無為也(4),下亦無為也,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臣(5);下有為也,上亦有為也,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主(6)。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故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地(7),不自慮也;辯雖彫萬物(8),不自說也;能雖窮海內,不自為也。天不產而萬物化(9),地不長而萬物育,帝王無為而天下功(10)。故曰莫神於天(11),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12)。此乘天地馳萬物(13),而用人群之道也。
本在於上(14),末在於下(15),要在於主(16),詳在於臣(17)。三軍五兵之運(18),德之末也(19);賞罰利害,五刑之辟(20),教之末也;禮法度數(21),形名比詳(22),治之末也;鐘鼓之音,羽旄之容(23),樂之末也;哭泣衰絰(24),隆殺之服(25),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須精神之運,心術之動,然後從之者也。
末學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26)。君先而臣從,父先而子從,兄先而弟從,長先而少從,男先而女從,夫先而婦從。夫尊卑先後,天地之行也(27),故聖人取象焉(28)。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後,四時之序也。萬物化作(29),萌區有狀(30),盛衰之殺(31),變化之流也。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人道乎!宗廟尚親(32),朝廷尚尊,鄉党尚齒(33),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也。語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語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34),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35),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36),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賞罰已明而愚知處宜,貴賤履位(37),仁賢不肖襲情(38)。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謀不用,必歸其天,此之謂太平,治之至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