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頁
先生說:「道,是覆蓋和托載萬物的,多麼廣闊而盛大啊!君子不可以不敞開心胸排除一切有為的雜念。用無為的態度去做就叫做自然,用無為的態度去說就叫做順應,給人以愛或給物以利就叫做仁愛,讓各各不同的事物回歸同一的本性就叫做偉大,行為不與眾不同就叫做寬容,心裏包容著萬種差異就叫做富有。因此持守自然賦予的稟性就叫綱紀,德行形成就叫做建功濟物,遵循於道就叫做修養完備,不因外物挫折節守就叫做完美無缺。君子明白了這十個方面,也就容藏了立功濟物的偉大心志,而且像滔滔的流水彙聚一處似的成為萬物的歸往。像這樣,就能藏黃金於大山,沉珍珠於深淵,不貪圖財物,也不追求富貴;不把長壽看作快樂,不把夭折看作悲哀,不把通達看作榮耀,不把窮困看作羞恥;不把謀求舉世之利作為自己的職分,不把統治天下看作是自己居處於顯赫的地位。顯赫就會彰明,然而萬物最終卻歸結於同一,死與生也並不存在區別。」
先生還說:「道,它居處沉寂猶如幽深寧寂的淵海,它運動恒潔猶如明澈清澄的清流。金石製成鐘、磬的器物不能獲取外力,沒有辦法鳴響,所以鐘磬之類的器物即使存在鳴響的本能,卻也不敲不響。萬物這種有感才能有應的情況誰能準確地加以認識!具有盛德而居於統治地位的人,應該是持守素樸的真情往來行事而以通曉瑣細事務為羞恥,立足於固有的真性而智慧通達于神秘莫測的境界。因此他的德行聖明而又虛廣,他的心志即使有所顯露,也是因為外物的探求而作出自然的反應。所以說,形體如不憑藉道就不能產生,生命產生了不能順德就不會明達。保全形體維繫生命,建樹盛德彰明大道,這豈不就是具有盛德而又居於統治地位的人嗎?浩渺偉大啊!他們無心地有所感,他們又無心地有所動,然而萬物都緊緊地跟隨著他們呢!這就是具有盛德而又居於統治地位的人。道,看上去是那麼幽暗深渺,聽起來又是那麼寂然無聲。然而幽暗深渺之中卻能見到光明的真跡,寂然無聲之中卻能聽到萬竅唱和的共鳴。幽深而又幽深能夠從中產生萬物,玄妙而又玄妙能夠從中產生精神。所以道與萬物相接,虛寂卻能滿足萬物的需求,時時馳騁縱放卻能總合萬物成其歸宿,無論是大還是小,是長還是短,是高還是遠。」
【原文】
黃帝遊乎赤水之北①,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②,遺其玄珠③。使知索之而不得④,使離朱索之而不得⑤,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⑥,乃使象罔⑦,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注釋】
①赤水:虛擬的水名。
②還(xuán):通作「旋」,隨即、不久的意思。
③玄珠:喻指道。
④知(zhì):杜撰的人名,寓含才智、智慧的意思。索:求,找。
⑤離朱:人名,寓含善於明察的意思。
⑥喫(chī)詬:杜撰的人名,寓含善於聞聲辯言的意思。
⑦象罔:杜撰的人名。「象」指形,「罔」則指「無」或「忘」,因而「象罔」之名寓含無智、無視、無聞的意思。
【譯文】
黃帝在赤水的北岸遊玩,登上昆侖山巔向南觀望,不久返回而失落玄珠。派才智超群的智去尋找未能找到,派善於明察的離朱去尋找未能找到,派善於聞聲辯言的喫詬去尋找也未能找到。於是讓無智、無視、無聞的象罔去尋找,而象罔找回了玄珠。黃帝說:「奇怪啊!象罔方才能夠找到嗎?」
【原文】
堯之師曰許由①,許由之師曰齧缺,齧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曰被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