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有時,反應主題也能派上用場。只要各種條件都具備,它們能使你基本完成工作。但是,你的標誌主題卻從不需要暗示。它們之所以威力強大,恰恰是因為出於本能。從第一到第五的每個主題,都能自我激發,因而是發展優勢的關鍵因素。
主題描述的語句並不完全適合我,為什麼?
在某種意義上,這
34個主題井不真正存在。我們不可能在某人頭腦的一個角落找到「成就」,在另一個角落找到「信仰」。每個人貫穿始終的思維、感覺和行為模式是由他的大腦網絡中的
佈線決定的。有的線路十分結實,而有的線路則殘缺不全。由於各種明顯的原因——基因遺傳、教養、文化——每個人的網絡都是獨一無二的。
當蓋洛普採訪兩百萬優秀工作者,來研究人的優勢時,我們所研究的是每個人的獨特網絡結構。相比之下,當我們決定綜合這些研究結果,並發明一種共同的語言來解釋人的優勢時,我們不得不忽略這一獨特性。相反,我們將最常見的線條編織成模式,而這些模式就成為優勢識別器中的
34個主題。在描述中,我們試圖捕捉每個模式或主題中最主要的線條,但鑒於每個主題都是一種綜合,很可能某些線條不像另一些線條那樣能引起你的共鳴。
將比喻擴展一下,主題是模式,正如格子呢、渦旋紋花呢和人字呢都是模式一樣。每一件人字呢夾克的紡綫都略有不同,但仍被認為是人字呢。同樣,如果你擁有「競爭」主題,吸引你的比賽可能與吸引其他主題相同者的比賽不同,但是,你們在各自在意的比賽中都不會自詡為「大度的失敗者」。
我的一些主題與有的人相同,可為什麼我與他們不一樣?
很少有人與你的標誌主題完全相同(事實上,五大主題有
3,
300萬個可能的組合,所以遇到與你完全相同的人的幾率非常小)。鑒於你的五個主題都不是孤立的,上述發現便有意義。每
個主題都與其他主題密切相聯,而且會由於這些聯繫而有所修正和改變。下述一對主題的演化即是一例,說明通過替換其中的一個主題,就會使行為模式整體改變。
「理念」主題描述了一種對理念和關聯的熱衷。「回顧」主題則描述對事情來龍去脈的一種本能的探索。兩者結合便產生一個富有創造力的理論家,他花時間搜尋過去的線索來解釋現在。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查爾斯·達爾文。他驚奇地發現加拉帕格斯群島雀類的鳥喙大小和形狀各異,繼而開始構思其自然選擇理論的框架。
現在變一下。保留「理念」,但用「前瞻」——一種對未來潛力的迷戀——來代替「回顧」。「理念」與「前瞻」結合創造出一個夢想家,他能從現在的情形中分辨出關鍵趨勢,然後推斷
10年後這些趨勢如何形成合力。想想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茲及其栩栩如生的目標——一家一台計算機。
現在保留「前瞻」,但把「理念」改為「信仰」——用一套通常是利他的核心價值觀來指導個人生活。「前澹」與「信仰」結合也能產生夢想家,但其夢想與上述大不相同。比爾·蓋茲及其同類想象的是二個更美好的世界,而「前瞻」/「信仰」的夢想家想象的必然是一個更美好的人民的世界。他所關心的不是其理想多麼創新,而是能產生什麼實際效益。馬丁·路德·金可能是一個最動人的例子。他不但將其一生奉獻給種族平等,而且用這一價值觀描繪了一幅未來的生動圖畫:黑人女孩能與白人男孩在同一個噴泉飲水,坐在同一間教室裡,手拉手走在同一條街道上。
最後,保留‘信仰”,將「前瞻」改為「交往」——渴望瞭解別人並建立密切的關係。「信仰」與「交往」的結合創造出傳教士,而不是夢想家。這個人沒有時間沉溺于靈感和想象,那太遙遠,太虛
無飄渺。相反,她想見到她正在幫助的人.她想知道他們的名字,瞭解他們的獨特境遇。惟有這樣,她才確信自己在實踐自身價值觀。這個人使我們想起了特裡莎嬤嬤,而不是馬丁·路德·金。
我們僅僅改變兩個主題之一,就從達爾文越至特裡莎嬤嬤。如此,你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你的行為會大大不同於那些與你共享一個、兩個,三個,甚至四個標誌主題的人了。所以,切勿孤立地考察你的每個主題。相反,應當考察每個主題如何改變其他主題,設法瞭解其組合效果。這就是自知之明的秘訣。
有沒有「相互對立」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