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害怕失敗是一種通病:因為失敗從來不是有趣的事,所以我們當中的一些人情願不冒這個險。面對輝煌人生的挑戰,這種對於失敗的懼怕格外頑固,而不易消除。
失敗也不全是一樣的。有些失敗很容易應對,對於這種失敗,我們通常能找到藉口,繼而避免損及自身形象。這在幼兒園(「嘿,我還沒有準備好」)和在一作單位(「我想這不是我的專長」)聽起來不大一樣,但是道理是相同的。當失敗的原因與我們的為人之本無關時,我們可以接受它。
但有的失敗卻如鯁在喉,令人耿耿于懷。此類失敗中最持久和最令人沮喪的是,我們選擇自己的某個優勢,誇下海口,全力以赴,結果仍慘遭失敗。這種失敗真是叫人痛苦難言。還記得電影《烈火戰車》中的短跑運動員亞伯拉罕嗎?他在一場準備已久的竟賽中失利後,無奈地對女友喃喃低語:「我發誓,我不可能跑得更快了。」
無論我們是像亞伯拉罕那樣與別人競賽,還是按自己的標準來評價自己,當我們撲下身子,尋找優勢,卻呼之不出時,失敗的感覺是最徹底的。儘管別人好言相告:「再試一次,再試一次」,我們遇到這種情況卻無法擺脫絶望。「我發現了才幹,將它發展成優勢,公諸于世,千錘百煉,到頭來還是失敗!我該怎麼辦?」
發揮優勢卻慘遭失敗,本已令人恐懼,而使這種恐懼雪上加霜的是,公眾最樂於取笑的,莫過于那些聲稱優勢卻遭遇失敗的人。想想上世紀
90年代初唐納德·特朗普的破產險情,還有理查德·布蘭森推出新口味可樂(Virgin Cola)的種種波折。我們很少有人敢發誓,自己看到這些大人物的海口落空時沒有幾分快意。我們的某些卑下本能使我們對於別人的不幸喜不自勝。並且可悲的是,這種幸災樂禍與對方的自大成正比。他們越自大,我們對其失敗越高興。
由於這兩個原因,我們許多人避免發展優勢的「張揚」。相反,我們獃在工作室裡彌補缺陷。這是勤奮,這是謙遜,這是社會所尊敬的。不幸的是,如前所述,彌補缺陷從來不會將你引向卓越。那你該怎麼辦?怎樣才能克服這種對發揮優勢卻陷于失敗的巨大恐俱呢?
你很可能無法根除對自身失敗的懼怕或對別人失敗的快意。兩者看來都紮根于許多人共有的人性之中。然而,你如果仔細分析它們,至少能破除對它們的迷信,使它們不至于阻礙你去
發展自身優勢。
我們從自大的問題談起。畢生發展自身優勢是自大狂嗎?我們的研究表明,根本不是。發展自身優勢與自大狂是兩碼事。自大狂是你誇下海口,卻光說不練,就像「戴着大帽子,沒有一頭牛」的牛仔。這種瞎詐唬的生活態度才是人們取笑的對象,
但是發展白身優勢並不一定與自大有關,它所關聯的是責任。對於與生俱來的才幹,你無需自傲;就像你對於自己的性別、種族或頭髮顏色無需自傲一樣。你的天生才幹是上帝的恩賜或出生的巧合―究竟是哪一種,要看你的信仰而定。無論是哪一種,都與你無關。然而,能否將才幹發展成優勢,卻與你大有關係。這是你的機會,抓住了,就能把握自身才幹,並通過專注、學習和實踐而發展成為持續的近乎完美的表現。
從這個觀點看來,避開你的優勢而專注于弱點,不是勤奮和謙遜的表現,而可以說是不負責任。相反,最負責任、最具挑戰性,並且就忠實于自我而言最值得尊敬的任務,就是直面潛伏在你天生才幹中的優勢,並努力將它充分實現。
你會失敗嗎?當然有可能。建立輝煌人生意味着你必須讓業績來作你自身優勢的最後仲裁。準確度量的業績是鐵面無情的。毋庸諱言,有時你聲稱具有優勢,卻獲得不利的評判。
那又如何?最糟又能怎樣,假設你識別自身一項才幹,將它發展成一個優勢,卻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是的,這很痛苦,但是你不應就此崩潰。這是個學習的機會,可以「吃一塹,長一智」,如此往複。若下次努力仍未如願,那怎麼辦?當然,你會覺得更加痛苦。但是,你應從中有所感悟:也許,你的優勢不在這裡。雖然受到刺痛,但至少你可以更有效地重新尋找優勢。正如機智的W·C·菲爾茲所建議的:「如果第一次不成功,再試一次。再不行就放棄。沒有理由愚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