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文學史 - 432 / 471
文學史類 / 馬黃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中國文學史

第432頁 / 共471頁。

《雷峰塔傳奇》是有深刻現實內容的浪漫主義作品,劇本寫白蛇青蛇化為美女,在杭州西湖遇見青年商人許仙。白娘子愛許仙的誠實勤勞,與他結為夫婦。後因法海和尚的阻撓,他們的愛情遇到種種挫折。白娘子為輓救許仙,爭取自己愛情的幸福,和法海和尚展開了一連串的鬥爭,雖然最後失敗了,白娘子被鎮壓在雷峰塔下,但通過水漫金山、斷橋相會等場,集中表現了白娘子對敵狠對己和的優秀品質,在人民群眾中留下了深刻的影響,二百多年來,在舞台上一直演出不衰。

清中葉雜劇作家,以楊潮觀(1712-1791)為最有名。楊潮觀,字宏度,號笠湖,江蘇金匱(今江蘇無錫)人。著雜劇三十二種,皆一折短劇,以其在邛州任所所建讀書室《吟風閣》為總名。他很注意戲曲的諷諭勸懲作用,在自著《題詞》中說:「百年事,千秋筆,兒女淚,英雄血。數蒼茫世代,斷殘碑碣。今古難磨真面目,江山不盡閒風月。有晨鐘暮鼓送君邊,聽清切。」並仿照《詩經》和白居易《新樂府》的作法在每劇前作一小序,說明創作的目的。他年少即以文名,後來又長期擔任知縣、知州一類的地方官,所以作品內容多數是寫文人遭遇和前人政績的。其中部分創作有一定的揭露現實的意義。如《汲長孺矯詔發倉》寫災區人民的苦痛和官差的凶狠很真切,同時表彰了汲長孺為了救民所作的權變。小序中說:「發倉,思可權也。為國家者,患莫甚乎棄民;大荒召亂,方其在難,君子饑不及餐,而日待救西江,不索我于枯魚之肆乎‧詩曰:『載馳載驅,周爰咨度。』汲長孺有焉。」《窮阮稽醉罵財神》通過阮稽的口,表現了作者內心的憤慨。《寇萊公思親罷宴》則表現了戒奢崇儉的思想,是影響最大的一個作品。他對於一些下層人物的描寫如《發倉》中的賈天香、《罷宴》中的劉婆等也很成功。但楊潮觀是個封建文人,又信佛教,這些思想侷限影響了他創作上的成就。


  

此外,還有桂馥(1736-1805)的《後四聲猿》,包括《放楊枝》、《題園壁》、《謁帥府》、《投圂中》四種。舒位(1755-1815)的《瓶笙館修簫譜》,包括《卓女當爐》、《博望訪星》、《樊姬擁髻》、《酉陽修月》四種,是當時較有影響的作品,但所寫皆文人軼事,藉以抒發作者胸懷,缺乏現實意義,表現了雜劇創作也已走到它的盡頭。


第五章 聊齋誌異

我國文言小說于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盛行,出現大量記錄神鬼怪異和人物軼事的筆記小說。至唐人「有意為小說」,發展為傳奇,具備了短篇小說的規模,並取得很高的成就。宋元時期,白話小說開始發展,文言小說雖然數量不少,但除了無名氏的《李師師外傳》、張實的《流紅記》、宋梅洞的《嬌紅記》等少數作品外,大部分正如魯迅所說,其「為志怪,既平實而乏文采,其傳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聞,擬古且遠不逮,更無獨創之可言矣」(《中國小說史略》)。明代創作傳奇和志怪小說的風氣復熾,出現的作品更多,較著名的有瞿佑的《剪燈新話》、李昌祺的《剪燈餘話》、邵景瞻的《覓燈因話》等,但思想和藝術仍沒有超越前人的水平。直至蒲松齡的《聊齋誌異》創造性地繼承了文言小說的傳統,用唐人傳奇法來志怪,既反映了豐富的社會生活,又有很高的藝術造詣,才把我國文言小說推到更高的階段。



  
第一節 蒲松齡的生平和作品

薄松齡(1640-1715),字留仙,別號柳泉,山東淄川(今淄博市)人。他生在一個「書香」家庭,可是祖上科名都不顯,他父親已被迫棄儒經商,到他就更為貧困。受當時社會風氣和家庭影響,薄松齡從小就熱中科名,並在十九歲時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振一時。但此後卻屢試不第。三十一歲時,他迫于家貧,應聘為寶應縣知縣孫蕙的幕賓,整天和「無端而代人歌哭」(《戒應酬文》)的應酬文字打交道,大違素志,次年便辭幕回鄉。此後主要是在「縉紳先生家」設帳教學,直到七十歲才「撤帳歸來」(薄箬《柳泉公行述》)。這四十年間,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終竟還是個窮秀才。他的[大江東去]《寄王如水》詞說:「天孫老矣,顛了天下幾多傑士。蕊宮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數卷殘書,半窗寒燭,冷落荒齋裡。」正是這一段生活和心情的真實描述。七十一歲他才援例出貢,四年後便死去了。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