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文學史 - 428 / 471
文學史類 / 馬黃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中國文學史

第428頁 / 共471頁。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堂,自稱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他早年受封建家庭的傳統教育,並曾應科舉試。他學習的範圍很廣,既愛好詩文,又精通樂律。他幼年曾訪過他父親的好友通俗詞曲家賈鳧西,這位木皮散客臨別時為他「講《論語》數則,皆翻案語」(《木皮散客傳》)。後來孔尚任《桃花扇》中柳敬亭講《論語》,即借用賈鳧西的《太師摯適齊》的鼓兒詞,可知他所受的影響。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皇帝南巡北歸時到曲阜祭孔,孔尚任因禦前講《講語》受到褒獎,被任命為國子監博士。於是他便抱著儒家的政治理想,開始了仕宦生活,還寫了一篇《出山異數記》,表示他對清朝的感激涕零。但僅僅過了一年,他便在出差淮陽疏濬黃河海口時,接觸到黑暗的社會現實,逐漸認識到吏治的腐敗。回京後,他雖繼任國子監博士等官,卻主要以讀書和搜藏古物來填補閒散的生活;以戲曲、詩歌的創作來抒發抑鬱的胸懷。《桃花扇》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最後脫稿的。《桃花扇》貫注了孔尚任畢生的精力,他說:「予未仕時,每擬作此傳奇,恐聞見未廣,有乖信史;寤歌之餘,僅畫其輪廓,實未飾其藻采也。然獨好誇于密友曰:『吾有《桃花扇》傳奇,尚秘之枕中。』及索米長安,與僚輩飲宴,亦往往及之。」(《桃花扇本末》)治河期間,他住在泰州,也曾從事劇本的創作。《小說枝談·桃花扇》引《脞語》說:「孔東塘尚任隨孫司空在豐勘裡下河浚河工程,住先映碧棗園中,時譜桃花扇未畢,更闌按拍,歌聲嗚嗚,每一出成,輒邀映碧共賞。」他自己和朋友也有同樣的記載(註:孔尚任康熙二十六年(1687)所寫《元夕前一日,……署中踏月觀劇,即席口號》:「簫管吹開月倍明,燈橋踏遍漏三更。今宵又見桃花扇,引起楊揚州杜牧情。」)。同時,他結識了冒闢疆、鄧孝威、杜浚、僧石濤等遺民,得到了不少遺聞和史料,為《桃花扇》的最後定稿做了充分的準備。回京以後,又經過十年慘淡經營和三次易稿,才在康熙三十八年成書,次年因文字禍罷官(註:他在《放歌贈劉雨峰》中曾說:「命薄忽遭文字憎,緘口金人受謗誹。」可見他的罷官是由文字肇禍的。)。二年後,他懷着依戀和激憤的心情離京回鄉。「揮淚酬知己,歌騷問上天。真嫌芳草穢,未信美人妍」(《留別王阮亭先生》);「詩人不是無情客,戀闕懷鄉一例心」(《出彰義門》):便是他當時心情的自白。晚年曾幾次出遊,景況頗為蕭條。

孔尚任的戲劇作品除《桃花扇》外,還家和顧彩合撰的《小忽雷》傳奇。小忽雷是唐代宮中的樂器,段安節《樂府雜錄》載有善彈小忽雷的唐宮女鄭中丞因忤旨「賜」死,為宰相權德輿的舊吏梁厚本所救結為夫婦的傳說。《小忽雷》傳奇即以此為藍本,並牽入當時著名文人白居易、劉禹錫等人的生活,描寫了文士和宦官的鬥爭,主題結構都和《桃花扇》類似,但它的現實意義和藝術成就都遠不及《桃花扇》。


  

孔尚任的詩文有《湖海集》、《岸堂稿》、《長留集》等,是我們今天考察他生平思想的重要資料。


第二節 桃花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


  
《桃花扇》是寫南明王朝興亡的歷史劇。作品以侯方域、李香群的愛情故事為線索,集中地反映了明末腐朽、動盪的社會現實及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鬥爭,即作者所說的「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這是全劇的主題思想,同時也體現了作者的藝術構思。作者說:「桃花扇一劇,皆南朝新事,父老猶有存者。場上歌舞,局外指點,知三百年之基業,隳于何人‧敗於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獨令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人心,為末世之一救矣。」(《桃花扇小引》)這就說明作者所說的興亡不僅是南明王朝的短促命運,同時還企圖指出明朝三百年基業為什麼會覆亡的歷史經驗教訓,作為後人的借鑒。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