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文學史 - 425 / 471
文學史類 / 馬黃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中國文學史

第425頁 / 共471頁。

憶與嚴十定隅坐皋園,談及開元、天寶間事,偶感李白之遇,作《沉香亭》傳奇。尋客燕台,亡友毛玉斯謂排場近熟,因去李白,入李泌輔肅宗中興,更名《舞霓裳》,優伶皆久習之。後又念情之所鍾,在帝王家罕有。馬嵬之變,已違夙誓;而唐人有玉妃歸蓬萊仙院,明皇游月宮之說,因合用之,專寫釵合情緣,以《長生殿》題名,諸同人頗賞之。樂人請是本演習,遂傳于時。蓋經十餘年,三易稿而始成,予可謂樂此不疲矣。

在創作過程中,作者吸收了毛玉斯、趙執信、徐麟、吳舒鳧等許多朋友的意見,在立意、結構、詞語、曲調方面無不經過推敲。由於經歷了明朝的覆亡和清朝的建立,人們的民族思想意識加強了,再加上作者多方面的文藝才能,和嚴肅的創作態度,《長生殿》在藝術表現上達到了清代戲曲創作的最高水平。


  


第三節 長生殿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

《長生殿》以安史之亂為背景寫唐明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長生殿》的思想內容相當複雜,作者一方面通過唐明皇楊貴妃的故事頌揚生死不渝的愛情;一方面又聯繫他們愛情的發展,揭開了安史之亂前後廣闊的社會背景。因為李楊是最高統治者,他們在愛情上所表現的荒淫昏亂,必然給政治帶來嚴重的後果;而政治形勢的逆轉,又促成了他們的愛情悲劇。作者批判了他們愛情生活所帶來的政治後果,卻又歌頌他們的愛情生活。同情他們的愛情悲劇。這就給作品的主題思想帶來混亂。然而從另一方面看,作者所描寫的李楊愛情,包含了作者的愛情理想,有一定的民主思想因素;他聯繫李楊愛情所揭露的階級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和民族矛盾,在封建社會更有它普遍意義。因此作品在主題思想上雖然存在着作者所無法解決的矛盾,作品依然表現了進步的思想傾向,受到當時許多讀者與觀眾的歡迎。作者在《傳概》一出中說:「借太真外傳譜新詞,情而已。」在自序中又說:「然而樂極哀來,垂戒來世,意即寓焉。」這說明作品思想的複雜性正是和作者的創作意圖聯繫着的。


  
作者豐富和發展了這個傳說故事的愛情主題,展開了更廣闊的場景,塑造了更生動的形象。作品上卷從唐明皇楊貴妃《定情》發端,描寫了他們奢靡的生活和愛情的發展。從聲色之好到情重恩深,愛情日益趨向真摯。《密誓》是一個轉折點,馬嵬之變《埋玉》,經過了生死之別,愛情又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下卷着重描寫他們的刻骨相思,寄以更多的同情和讚美。《冥追》、《聞鈴》、《情悔》、《哭像》和《雨夢》等出集中地描寫他們死抱痴情、生守前盟的精誠。最後感動天地鬼神,讓他們同登仙籙,升入忉利天宮,得到一個永久團圓的結局。在作者筆下,楊貴妃是一個值得同情的悲劇人物。作者突出了她對愛情的忠貞,有意地避過她和壽王、安祿山的關係,描寫了她在宮廷中爭恩擅寵的生活,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寵妃的形象。唐明皇作為寄情聲色的皇帝,作者是有批評之意的,但作者又認為他是帝王家少有的鍾情者,值得歌頌,因此把他在政治上的失敗歸罪于楊國忠等人。特別是下卷,作者在幻想的世界中,美化了他們在天上人間的彼此懷戀。楊貴妃在復歸仙籍之後,仍向織女傾訴說:「位縱在神仙列,夢不離唐宮闕。千回萬轉情難滅。」(《補恨》)明皇則終日悲嘆「我獨在人間委實的不願生」(《聞鈴》),「惟只願速離塵埃,早赴泉台,和伊地中將連理栽」(《見月》)。這正是作者所謳歌的那種「那論生和死」的真情。它顯然不是封建帝王的實際生活,只是表現了作者對愛情的理想。而楊氏姐妹的爭風,以及像《絮閣》那樣宮廷爭寵的場面,都表現了統治階級腐爛的生活,像《春睡》、《醉妃》、《窺浴》等艷情的描寫,更表現了玩弄婦女的作風。洪昇卻把這些當作風流韻事而加以美化。這些都是封建階級的觀點。但作者對愛情的歌頌,在當時還是有進步意義的。自明代以來有些戲曲創作中就有意地歌頌超越生死的愛情藉以和宣揚封建禮教的思想相對立。作品在上卷裡寫李、楊愛情的漸趨專一,下卷寫他們的生死不渝,前人有的把它看成熱閙的《牡丹亭》,主要是就這些地方來說的。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