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文學史 - 421 / 471
文學史類 / 馬黃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中國文學史

第421頁 / 共471頁。

《清忠譜》在藝術方面最重要的成就在於比較真實地表現了一場轟轟烈烈聲勢浩大的群眾鬥爭,同時通過鬥爭顯示出各階層人民的不同性格。如《義憤》、《閙詔》二出既寫出了顏佩韋、楊念如等的組織群眾鬥爭,也寫出了王節、劉羽儀等書生的醉心于寫辯呈向地方官懇求,還描繪了北京校尉和地方大小官吏的不同精神面貌。又如《毀祠》出,通過群眾的合力拉倒石牌坊和最後的冒火搶出魏忠賢雕像的頭顱來祭周順昌、顏佩韋等,表現了人民熱烈的情緒,並熱情地歌頌群眾的隊伍:「似行兵擺陣,似行兵擺陣,好似天將天神,下臨蘇郡。」

其次是主題突出,線索分明。明代傳奇,特別是反映重大曆史事件的戲,往往頭緒紛繁,人物複雜,或夾雜愛情描寫,沖淡了作品的嚴肅主題。而《清忠譜》全劇二十五出都按照周順昌及蘇州市民的反魏黨鬥爭進行,沒有多餘的人物和情節。


  

再次,作品寫的是蘇州實事,作者根據耳聞目見的材料加以組織,搬上舞台,不僅重要事件有歷史根據,就是一些細節,如周順昌寫「小雲棲」匾額,周茂蘭刺血上疏等也都有事實根據。《清忠譜》是我國戲曲史上第一部「事俱按實」(吳偉業《清忠譜序》)的歷史戲,在清代舞台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這對後來的《桃花扇》等劇有影響。


第三節 尤侗和其他戲曲作家

在李玉一派作家之外,吳偉業和尤侗是另一類型的戲曲作家,他們的作品大都借歷史故事表現個人的懷才不遇或故君故國之思,竟境更接近於詩歌而不大適合于演出;在文人中有較多的讀者,而在群眾中影響不大。這是「案頭之曲」的共同特徵。

吳偉業除詩文外,還著有《秣陵春》傳奇,《通天台》、《臨春閣》雜劇,這些作品是「借古人之歌呼笑罵以陶寫我之抑鬱牢騷」。《秣陵春》又名《雙影記》,寫徐適與黃展娘的愛情故事,徐適原為北宋末徐徽言從孫,在抗金斗爭中殉國。作者把徐適寫成南唐徐鉉之子,通過對南唐亡國的憑弔,寄託他個人的情緒。然曲文過于典雅,故事離奇荒誕,頭緒紛繁,結構鬆散,從戲劇角度而言,並非成功的作品。《臨春閣》據《隋書·譙國夫人傳》並牽合《陳書·張貴妃傳》的史實,寫陳後主亡國事,表彰張麗華、冼夫人的才具,來斥責誤國的文武大臣。《通天台》寫梁尚書左丞沈炯,在梁亡後寄留北方,憑弔漢武帝通天台遺蹟,夢中被武帝召用,力辭出關。它曲折反映了當時亡國士大夫的痛苦心情。


  

尤侗(1618-1704),字展成,號悔庵,江蘇長洲人。著有《鈞天樂》傳奇,《讀離騷》、《弔琵琶》、《桃花源》、《黑白衛》、《清平調》五種雜劇。《鈞天樂》為感嘆仕途坎坷,抒發個人牢騷的作品。順治十四年(1657)丁酉南闈一案是科場風潮最大的一次,當時有人寫詩文和傳奇來嘲諷。《鈞天樂》就寫於這年秋天。尤侗雖然在《鈞天樂自記》中說明並非直接諷刺的作品,但他對現實的不滿還是很明顯的,所以他說:「然登場一唱,座中貴人未有不色變者,其知我者稀,而罪我者已多矣。」作品分上下兩本。上本寫文才出眾的沈子虛,應試落第,而不學無術的賈斯文等,卻因財勢而得中式。子虛乃上書揭發時弊,反被亂棒打出,偶過霸王廟,痛哭于霸王神像前,申述其抑鬱不平之氣。它不僅表現了科舉制度的腐朽,同時也比較全面地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白倒置,奸宄橫行。下本寫天界考試真才,沈子虛遂中狀元,並得夫妻團圓,表現了作者的幻想。《讀離騷》寫屈原懷沙而死,宋玉為之招魂的故事。作者着意刻劃了屈原不與權奸小人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歌頌了屈原的愛國精神。《弔琵琶》寫昭君出塞和文姬弔青塚的故事。《桃花源》寫陶淵明入桃花洞成仙的故事。《黑白衛》寫女俠聶隱娘的故事。《清平調》寫李太白的故事。這些作品寫於他六十一歲被詔征博學鴻儒以前,不時流露了作者的怨憤,情緒偏于感傷,缺乏深刻的社會內容。尤侗擅長詩文,又精於音律,故其詞曲成就較高,說白則比較艱深古奧,而且動輒千言,不宜于演出。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