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文學史 - 385 / 471
文學史類 / 馬黃 / 本書目錄
  

中國文學史

第385頁 / 共471頁。

 大小:

 第385頁

朗讀:

「觀音大士收善財童子」本來是一段民間佛教傳說,雜劇中的「鬼母皈依」和小說中的「大戰紅孩兒」都以它為創作基礎,然而小說則更見工力。雜劇把主要矛盾放在鬼母與神佛之間,而且與全劇缺乏前後照應;小說則把紅孩兒與取經人的衝突當作主綫,又將紅孩兒改成牛魔王、羅剎女之子,如意真仙之侄,為後來借扇、取水之事安下伏筆。因而情節內容更豐富,結構也更謹嚴。雜劇中的紅孩兒沒有寫出個性,本領也不大;小說中的紅孩兒卻能說會道、凶惡急躁,以「三昧真火」慘敗大聖。這就在增加取經困難的同時,突出了孫悟空頑強不屈的性格。雜劇裡也寫了唐僧以「仁者愛之本」的教條逼迫悟空背負紅孩兒,但沒有將矛盾展開;小說則照應了前面「屍魔三戲」的師徒衝突,進一步揭示了取經人的內部矛盾和孫悟空的內心衝突,使人物更加有血有肉。因而這段情節就更為生色。

《西遊記》中,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和嚴峻的批判藝術地結合起來,使不少章回妙趣橫生,完滿地表達了深刻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鮮明愛憎。豬八戒的塑造,就此而論,最為典型。他那些明顯的缺點:好吃懶作,貪財愛色,弄巧進讒,都受到輕重不同的嘲諷。同為說謊,一牽涉到取經的根本利害,作者的態度就由善意的嘲笑急轉為嚴峻的批判。所以就連他那過分的「老實」,也沒有被輕易放過:好幾回,他死在臨頭卻按捺不住那股天生的傻勁兒,一聲大笑,就泄了悟空的機密;結果耽誤了救師父,還自討苦吃。豬八戒「邪心」最多,如意算盤也最多,作者越是誇張地描寫他那種愚蠢的想法,他的事與願違也越發引人發笑。對唐僧的無能,作者只是譏笑;但當他無情地誦念緊箍咒時,作者卻通過行者的無辜受苦,八戒的幸災樂禍,妖精的逞威行暴,以及唐僧本人的自罹險難,毫不容情地進行尖鋭的批判。孫悟空是作者大力歌頌的中心人物,是詼諧、幽默和樂觀主義的化身;但對他「秉性高傲」的缺點,作者也不時安排一些局部的失敗,給予善意的嘲諷。例如「二借芭蕉扇」時,作者故意讓他沒學到縮小扇子的口訣,結果就出現這樣一副姿態:一個身長不滿三尺的漢子,竟趾高氣揚地扛着把一丈二尺的大扇。這種不成比例的形體對比,藝術地譏諷了孫猴子的自滿。


  

但是對那些在生活中原本就是醜惡、畸形的東西,作者卻只有一片強烈的憎恨。龍婿九頭蟲身為惡賊,害人不淺,作者就為龍子龍父安排下斬盡殺絶的下場。楊老兒寬厚好善,並不能抵消強盜兒子人頭落地的厄運;銅台府地靈縣的一場官司,諷刺和揭發了刺史、禁子的貪婪凶暴;取經「要人事」則暴露了莊嚴法相後面隱藏着的醜惡世俗。類似這許多含意深刻的諷刺,使人很自然地在笑罵聲中聯想到當時社會的惡濁和腐敗。

《西遊記》的語言有散文,有韻語,它汲取了民間說唱和方言口語的精華。敵我交鋒,經常用韻語各自表明身分;交手後,又以此渲染氣氛的熾烈和緊張。在人物對話中,官話的簡單明確和淮安方言的生動活潑相互融匯。如「不當人子」、「活達」、「了帳」、「斷根」、「囫圇吞」、「一骨辣」這些詞語,聯繫上下文,固然不難理解,而且別有風趣。作者寫人物往往寥寥幾筆便神采煥發,揭示出微妙的心理活動。如豬八戒吃人參果、獅陀國三妖設謀、孫悟空以金箍棒指揮風雲雷電的描寫,都十分明顯地表現出作者駕馭語言的才能。


  
在結構上,《西遊記》以取經人物的活動為中心,逐次展開情節。「大閙天宮」首先介紹了取經人物孫悟空,又埋伏下他後來取經的命運;「江流兒」的故事交代唐僧出世和取經緣起;九九八十一難所包含的四十一個小故事也都通過僧徒、神佛、妖魔間的錯綜關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地展示出來;各個小故事都相對獨立,錯落有致,而又因果分明:沒有紅孩兒的被擒就沒有後來取水、調扇的戰鬥,沒有羅剎被棄、牛魔赴宴,就演不出孫悟空變化牛魔,騙取神扇的情節。此外如佛祖給觀音三個神箍而各有着落,老黿馱經落水也早有伏筆,女人國檢閲文牒,補書三徒姓名,再重述前歷國名:凡此種種,無論是某段故事之內,無論是各段故事之間,都經緯分明,表現出作者在結構結織上的匠心。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