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文學史 - 384 / 471
文學史類 / 馬黃 / 本書目錄
  

中國文學史

第384頁 / 共471頁。

 大小:

 第384頁

朗讀:

唐僧取經原是宣揚佛教功德的講經故事,雖在民間流傳與作家創作過程中逐步加入了很多進步內容。然而在《西遊記》裡仍有不少讚頌佛祖功德無量,法力無邊,宣揚宿命論的思想內容。一難方除,几乎總有個神佛下來講「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的道理。九九八十一難的定數,少了還得補。至于作者在明代三教並峙的現實影響下,為調和教派衝突而提出的「三教合一」的主張,只能起麻痹人民的作用。由於這種思想起了消極作用,藝術上也出現了財筆:在八十一難中已有強拼硬湊的情節。到西天日近之時,連孫悟空的性格也起了相應的變化:不僅信口談禪,甚至在鳳仙郡求雨之際,還大肆宣傳「人有善念,天必從之」的教條,對玉帝表現了反常的虔敬。



  
第三節 西遊記的藝術成就

《西遊記》所描寫的幻想世界和神話人物,大都有現實生活作基礎,同時在神奇的形態下體現了作家與人民的某些美好願望。八十一難、七十二變、各種神魔的本領都充滿幻想色彩,他們使用的武器法寶都具有超自然的驚人威力:孫悟空的金箍捧淨重一萬三千五百斤,縮小了可以藏在耳內;「芭蕉扇」能滅火焰山上的火,縮小了能夠噙在口裡。而且「一生必有一克」,任何武器法寶都有厲害的對手:孫悟空的金箍棒可以一變千條、飛蛇走蟒一般打向敵人;可是青牛怪卻能用白森森的「金鋼琢」一古腦兒套去。「芭蕉扇」能將人搧出八萬四千里,孫悟空噙了「定風丹」,就能在漫天蓋地的陰風前面巍然不動。這些五花八門、奇光異彩的寶貝,顯然是人們為了征服自然或戰勝敵人才假想出來的。在這些美麗絢爛的幻想背後,既隱現着朦朧的現實目的;而為了證明這些神物的確鑿可信,又相應地神化了使用它們的人物和環境。花果山水簾洞裡有孫猴子,枯松澗火雲洞裡有紅孩兒,羅剎女住在風光秀麗的翠雲山芭蕉洞,老鼠精卻伏在黑氣氳氳的陷空山無底洞。這就使神話人物、神話環境和各種神奇的魔法都顯得和諧自然。從而構成了《西遊記》浪漫主義的基本藝術特徵。

《西遊記》這一藝術特徵也反映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各色神魔身上,既有社會化的個性,又有超自然的神性,甚至被賦予了某些動物的特性。孫悟空的樂觀大膽、敢於戰斗的叛逆性格,與神的變幻不測、猴的急躁敏捷十分和諧地融為一體。豬八戒原是天蓬元帥,因酒醉調戲仙女獲譴,錯投豬胎;所以他的粗夯莽撞、好吃懶做具有豬的特色,他的貪圖美色又似有「前世」淵源。獅魔能一口吞下十萬天兵,象精能用鼻卷人,老鼠精刁鑽狡猾,牛魔王蠻橫好鬥……作者結合了原形動物的各種特點,把這些妖魔的凶惡本性寫得姿態不同,面目各異。而這些神話人物間的戰鬥也往往真幻參半,奇正相生。僅以「二調芭蕉扇」為例,孫悟空一調不成,就趁着牛魔王別寵新歡,羅剎女思夫心切的空隙,搖身變作牛魔王,將「芭蕉扇」輕易地騙到手中。而牛魔王卻又反對來鑽了孫悟空得扇後勝利沖昏頭腦、毫不警惕的空子,變作豬八戒,更為輕易地將扇子騙了回來。這種知己知彼的戰術完全有社會的心理依據;同時又在變化不測的「神通」中達到了勝利的目的。就這樣,作者把奇特的神話題材和生動的現實內容熔鑄在一起,使作品既充滿浪漫主義的奇思遐想,又具有細節的合理真實。


  
《西遊記》不僅集取經故事之大成,而且有不少加工創造:如大閙天宮、偷吃人參果、車遲國鬥法、大戰紅孩兒、三調芭蕉扇、誤入小雷音等精彩章回,有些沿自傳統的取經故事,有些則是取經故事以外的民間傳說,但經作者精妙的藝術加工,就使它們面目一新,精神迥異。「平話」中的「車遲國鬥聖」之於小說中的「外道弄強欺正法」;雜劇中的「過火焰山」之於小說「三調芭蕉扇」都是明顯不過的例子。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