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文學史 - 382 / 471
文學史類 / 馬黃 / 本書目錄
  

中國文學史

第382頁 / 共471頁。

 大小:

 第382頁

朗讀:

作者還別出心裁地安排下九個人間國度,明顯地針對時事進行嘲諷。明世宗崇尚道教,方士擅權,「干撓政事,牽引群邪」(張翀《論時政疏》)。他們已成為無惡不作的特權階層,因而在《西遊記》中也就沒有好道士。例如寫烏鷄國道士奪位,車遲國佞道滅佛,比丘國妖道惑亂,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現實。但作者也和明代一般士大夫一樣,僅僅把鋒芒直接指向道士,對皇帝,則旨在規勸;所以書中的那些昏君暴帝一經事實教訓,便都能翻然悔悟。這就十分清楚地暴露了作者的階級侷限。

孫悟空是全書中最光輝的形象。「大閙天宮」突出他熱愛自由、勇于反抗的品格。「西天取經」表彰他見惡必除、除惡務盡的精神。孫悟空大閙天宮失敗後,經過五行山下五百年的鎮壓,被唐僧放出,同往西天。他已不再是一個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個頭戴緊箍,身穿虎皮裙,專為人間解除魔難的英雄。作者在承認這種處境變化的前提下,從另一方面,即抗魔鬥爭中,歌頌了他的戰鬥精神。在重重困難之前頑強不屈,隨機應變,就是鎮魔者孫悟空的主要特徵。紅孩兒捏緊拳頭,口吐「三昧真火」,燒得他九死一生;他依然抖擻精神,強行索戰。小雷音群神被擒,孫悟空卻孤軍深入,仍舊與惡魔相鬥。他又善於變化,以假為真,把妖精愚弄得不知所以。他經常變作蟭蟟蟲、小蠅子鑽到妖洞裡去摸底,或者化為妖精的母親、丈夫去欺騙它們。他好幾次運用鑽腸入肚的方法反敗為勝。例如獅魔張口來吞,他立時順水推舟,在它肚子裡「跌四平、踢飛腳」,「打鞦韆、豎晴蜓」,疼得獅魔滿地打滾,滿口求饒。等他決定鑽出來時,知道妖精乘機要咬,便機警地先用金箍棒探路,反叫它迸碎了門牙。他跟妖精糾纏得越久,經驗也越豐富,鬥志也越昂揚。比起八戒、沙僧來,孫悟空是最得力的護法弟子。


  

然而孫悟空的性格仍有其前後一致的地方。這除了抗魔的英勇頑強外,還表現在他對神佛的桀驁不馴上。參加取經,他先講條件,觀音菩薩才答應他「叫天天應,叫地地靈」。取經途中,他經常驅遣山神土地、四海龍王、值日功曹前來效勞,稍有拂逆,那就要「伸過孤拐來,各打五棍見面,與老孫散散心」!僅僅為欺騙兩個小妖,他便要玉帝閉天,「若道半聲不肯,即上靈霄殿動起刀兵」!所以連玉帝也無可奈何地「只得他無事,落得天上清平是幸」,終於答應他「犯上」的要挾。對慈悲的觀音,孫悟空敢罵她「憊懶」,咒她「一世無夫」;對莊嚴的佛祖,他敢說是「嬌精的外甥」。而他那種斬盡殺絶的鬥爭風度,更直接牴觸了佛教的戒律。這位「西天取經」的孫悟空還屢屢以「大閙天宮」的歷史為榮,但最忌諱別人提起「弼馬溫」的舊名。因此可以認為,孫悟空前後的命運是互相矛盾的,然而在性格上卻自有一致之處。

《西遊記》中的唐僧保留着歷史人物玄奘虔誠苦行的一面。他為了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真理,明知西行途中「渺渺茫茫,吉凶難定」,仍毅然束裝前進。女人國逼配,滅法國受阻,地靈縣齋僧……九九八十一難沒有挫敗他取經的信念,美色與富貴也不能動搖他西行的決心。惟其如此,那三個桀驁不馴的徒弟才能一意同行,沒有拆散這小小的取經隊伍。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