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頁
他們的詩都宗法唐詩,但所取規範略有不同。虞集說自己的詩如「漢廷老吏」,楊詩如「百戰健兒」,范詩如「唐臨晉帖」,揭詩如「三日新婦」。《詩藪》說:「百戰健兒,悍而蒼也;三日新婦,鮮而麗也;唐臨晉帖,近而肖也;漢法令師,刻而深也。」虞集這些比喻雖未必盡當,卻多少表現了他們不同的風格。
小結
元代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鋭,人民的武裝起義一直沒有停止過。反映在元代文學,特別在雜劇和民間文學裡的主要內容是尖鋭的社會矛盾和對階級壓迫、民族壓迫的反抗。它不但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同時也鼓舞了廣大人民反對元朝統治的鬥爭。
元雜劇是在我國深厚的民族藝術基礎上,直接受院本和諸宮調的影響而產生的,有着獨特的藝術風格。同時,它又是時代的產物,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的社會生活。它和話本小說共同開展了文學的新領域,對明清及近代的文學有重要的影響。元雜劇的題材同現實有密切的聯繫,不但關漢卿、楊顯之等直接取材于現實的作品如此,就是那些取材于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的,也都曲折地反映了元代的社會生活,表現出強烈的時代精神。元雜劇同群眾的聯繫也十分密切,藝人經常在城市和村鎮作場,通過演出和群眾聯結起來。更可貴的是,元雜劇作家由於地位的低微,和被壓迫的下層人民比較接近,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廣大被壓迫者的意願。這樣,元雜劇的創作就有着比較豐富的源泉,取得了光輝的成就。
元雜劇內容豐富,風格多樣,不同流派的作家共同形成元雜劇創作的繁盛局面。同時,元雜劇中也明顯地反映了不同階級思想的尖鋭鬥爭。統治階級所極力宣揚的封建道德和宗教迷信在雜劇創作中有着明顯的影響,甚至在一些優秀的作品中也不能避免。
南戲在元代後期有着重大的發展,藝術形式已漸趨成熟,特別是作家在民間長期傳唱的南戲和雜劇的基礎上改編出《琵琶記》、《拜月亭》等著名戲劇,對明清傳奇的發展有直接的影響。但是,不少南戲的改編本也削弱了民間創作的反封建的傾向,而成為宣傳封建道德的工具。這對以後的傳奇創作又產生不良的影響。
少數詩文作家繼承了我國詩文中進步的傳統,寫出了一些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而大多數作家脫離現實,脫離人民,消極避世的傾向比較嚴重,大都只能在藝術方面模擬前人,成就不大。就是這時期比較有成就的作家劉因、王冕等,也存在這方面的缺點。
這時還出現了新的詩歌形式——散曲。散曲最初的作者是一些街坊裡的市民和勾欄裡的無名藝人,到後來出現了關漢卿、馬致遠等文人的作品,表現他們對現實的強烈不滿,作風明快潑辣。他們的作品對明代進步的散曲作家有明顯的影響。然而比之雜劇,元散曲裡就表現了更多的消極思想。到了張可久、喬吉等,更把散曲帶上脫離現實的典雅化的道路,他們的作品成為後來一部分封建文人模擬的對象,實際上這是重複了南宋以後許多詞家的老路。
在文學語言上,這時期許多戲曲、小說作家以北方流行的口語為基礎,同時吸收古典文學裡還有生命的語言,加以組織提煉,為明清以來的戲曲、小說的大量運用白話奠定了基礎。
第七編
明代文學
(公元
1368-
1644年)
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