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頁
北宋歐蘇等大家是韓柳古文運動的最好繼承者。韓柳的大部分著作文從字順,成為後來文人學習的典範;但他們本身也還沒有完全擺脫漢魏以來辭賦家的習氣,部分篇章過分追求字句的雄奇精煉,甚至近於生澀。歐陽修主持禮部試時曾打擊了文壇上追求險怪的作風,王安石、蘇軾更批判了「力去陳言誇末俗」和「以艱深文其淺陋」的辭章家習氣。他們自己的作品也大都曉暢明白,平易近人。這就引導當時的散文創作向健康的道路發展,其影響遠及明清的許多古文家。
宋詩從王禹稱起就注意向杜甫、白居易學習,努力把詩歌引向現實主義的道路發展。歐陽修、梅堯臣,蘇舜欽諸家在提倡古文的同時,詩歌上也接受了韓愈及其同派作家的影響,在內容上要求以詩歌「敘人情,狀物態」,反對西崑詩人的無病呻吟;藝術上要求以清麗平淡的風格糾正西崑詩人的浮艷作風,這才開始表現了宋詩的獨特面目。此後經過王安石、蘇軾到黃庭堅,他們從各自的生活道路出發,多方面向前代作家學習,通過詩歌抒發個人的生活感受,表現個人的政治態度、文藝見解,形成各自不同的詩歌風格,和歐陽修合稱北宋四大家。由於宋代文人的政治地位高,容易脫離人民群眾,長期的書房生活,使他們習慣于以學問相高,以議論相尚,而不大注意于從人民生活吸取源泉,構成鮮明的詩歌意境來激動讀者。這種作風在歐、王、蘇三家中已有所表現。到了黃庭堅、陳師道,變本加厲,形成了「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見嚴羽《滄浪詩話》)的江西詩派,風靡一時,使詩歌脫離現實的傾向愈來愈嚴重。
金兵的南下,兩河的淪陷,北宋王朝的覆亡和南宋王朝的建立,這些在靖康、建炎之間(
1126—
1130)發生的重大事件,使當時政治形勢起了劇烈的變化。民族矛盾的上升暫時緩和了人民和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戰之爭代替了從北宋中葉以來長期的新舊黨爭。當時黃河南北人民紛紛組織忠義民軍反抗女真貴族的殘暴統治,南宋軍事形勢在岳飛、韓世忠等愛國將領的艱苦奮戰之下也漸有起色,這些現象一度給人們帶來了「中興」的希望。可是以宋高宗趙構和秦檜為首的投降派,既被女真貴族的戰爭威脅嚇破了膽,更害怕愛國軍民力量的強大會動搖他們的統治;因此他們不僅沒有接受北宋王朝的教訓,發憤圖強,反而變本加厲,一面殺害主張抗戰最堅決的岳飛,一面向女真貴族割地稱臣,並每年交納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以換取他們苟安東南的局面。這種殘酷的現實首先在詩歌創作中得到反映。當時江西派的重要作家如陳與義、曾幾已經在詩裡表現了傷時念亂的心情,到陸游更繼承從屈原到杜甫的愛國主義傳統,集中反映了廣大人民抗敵禦侮的要求,並在更大程度上糾正了江西詩派脫離現實的傾向。同時的楊萬里、范成大,出入于北宋和中晚唐諸名家,各以其繁富的詩篇描繪祖國的江山風物,使宋代詩歌在蘇黃諸家之後重新出現了一個繁榮的時期。此後宋金對峙漸趨穩定,民族矛盾、階級矛盾暫時得到緩和,文學上愛國主義的呼聲漸趨微弱,代之而起的四靈詩派、江湖詩人,就更多地表現了對現實的消極態度。直到南宋亡國前後,領導人民起兵抗元的文天祥,以及經歷亡國慘痛的作家如謝翱、汪元量等,才重新寫出了一些激動人心的愛國主義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