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文學史 - 89 / 471
文學史類 / 馬黃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中國文學史

第89頁 / 共471頁。

南朝的文學批評獲得了空前的成就。魏晉時期,已不斷有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著作出現,如曹丕《典論‧論文》、陸機《文賦》、摯虞《文章流別論》等。到了南朝,由於文學創作的繁盛,文學日益成為一個獨立部門,文學觀念也日趨明晰。宋文帝開始立文學館,與儒、玄、史三館並列。宋范曄著史單位文苑傳。這時發生的文筆之辨,更是一場關於文學界限的爭論,這些無疑都對文學研究起着促進作用。加以形式主義文風的盛行,激起了一些進步文人的不滿。在這樣情況下,劉勰、鐘嶸繼承了前人文學批評的成果,創作了《文心雕龍》《詩品》兩部文學批評巨著。它們都有鮮明地反對形式主義文風的傾向,同時也把文學研究推到新的階段。《文心雕龍》體大思精,對文體、創作、批評各方面都有系統的論述。《詩品》品評了眾多詩人的成就與風格,其序言論述詩的起源和發展,頗有獨到見解。這兩部著作對後代文學批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西晉亡後,北方進入了五胡十六國時期。入居中原的匈奴、鮮卑、羯、氐、羌五族的統治者不斷互相攻殺兼併,混戰了一百多年,使中原經濟和文化再次遭到慘重的破壞。他們用血腥的屠殺和落後的軍事統治實行殘酷的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人民生活極端痛苦,不斷爆發以漢族為主體的人民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各族的反動統治,促使它們逐個破滅。北魏太武帝統一了北方,結束了混戰局面。孝文帝遷都洛陽,他一方面實行均田制,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大力推行漢化政策,加速了民族同化的過程,給封建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但是北魏仍是鮮卑貴族聯合漢族豪強地主的反動統治,社會矛盾不断發展,終於在六鎮起義的打擊下,分裂為東、西魏,後來又分別為北齊、北周所代替,最後為漢族楊堅建立的隋朝所統一。


  

北方各族統治者為了鞏固其統治,大半積極利用漢族的封建文化,所以推尊儒學,儒家思想佔有相當的地位,與南朝的情況有別。統治者又利用佛教麻痹人民,因而佛教大盛。北朝的倡興佛教與南朝稍有不同,它重在佞佛求福,所以寺院、石窟的建造比南方為甚,北魏極盛時期,洛陽有寺一千三百餘所,州郡有寺三萬餘所,這對我國建築、雕塑等藝術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北朝文學最有成就的部分是民歌。它酷似漢樂府,相當廣泛地反映了北方的社會現實和北方人民悲慘的命運,突出地表現了北方民族的精神面貌,並具有豪放剛健的獨特風格。其中的《木蘭詩》更是一首傑出的女英雄讚歌。

在長期混戰中,在遊牧民族落後的統治下,北朝文人創作是很消沉的。五胡十六國時期,文學作品几乎絶跡。北魏以後,開始出現一些作家,如溫子升、邢邵、魏收等,但他們一味模仿南朝文學,缺乏特色。直到瘐信由南入北,才為北朝文學打開局面。他本是南朝的宮體詩人,淪落北朝以後,作風大變,以剛健之筆寫出了充滿故國之思的「暮年詩賦」,並表現了南北文學融合的趨勢,是成就較大的作家。

在南朝,駢文統治了文壇,北朝卻出現了幾部著名的散文著作。酈道元的《水經注》在描寫山川景物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不只描寫佛寺建築十分精采,而且善於用簡潔的文筆敘述故事,描寫人物。顏之推的《顏氏家訓》風格平易親切。北方散文的發展以及蘇亮、蘇綽的提倡復古,都表現出北方文學與南方不完全相同的傾向。


第一章 建安和正始文學

漢末建安時期,我國文學有了重大的變化,這些變化標志著文學發展的新時期已經來到了。

這一時期,文壇上湧現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他們都曾被捲入極度動亂的時代漩渦,生活和思想都有較大的變化。他們繼漢樂府之後,打破了漢代文人詩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詩歌的高潮。他們直接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反映了豐富的社會生活,表現了新的時代精神,具有「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並且形成了「建安風骨」這一優良傳統。同時他們普遍採用新興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詩在文壇上的堅固的地位。在這一時期,賦與散文也表現出了新的面貌。


  

第一節 傅玄 張華

傅玄、張華是晉初的著名詩人,他們的詩風表現了由魏到晉的過渡。

傅玄(217-278),字休奕,是晉初出身較寒微的大官僚,政治思想較為開明,多有針對時弊的諫議,史載他「性剛勁亮直」,「諤諤當朝」,「使台閣生風,貴戚斂手」。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