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文學史 - 80 / 471
文學史類 / 馬黃 / 本書目錄
  

中國文學史

第80頁 / 共471頁。

 大小:

 第80頁

朗讀:

他的詩全部都是樂府歌辭,史家說他「禦軍卅餘年,……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確是實錄。這些樂府歌辭雖沿用漢樂府古題,卻並不因襲古辭古意,而是繼承了樂府民歌「緣事而發」(《漢書‧藝文志》)的精神,「用樂府題目自作詩」(清方東樹語),反映了新的現實,表現出新的面貌。

曹操的一部分樂府詩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實。如《薤露行》描寫了漢末大將軍何進謀誅宦官、召四方軍閥為助、以致董卓作亂京師的事。與此相關的還有《蒿裡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于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鷄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獻帝初平元年關東州郡起兵討伐董卓,但是會師之後,渤海太守袁紹、淮南尹袁術等軍閥卻為爭權奪利而自相殘殺。這首詩便是繼前詩之後反映了這一史實。詩末六句概括地寫出了軍閥混戰所造成的慘象,併流露了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蒼涼激楚,形象鮮明。由於這兩首詩都是用樂府舊題而寫時事的,所以明人鐘惺說:「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曹操的《苦寒行》、《卻東西門行》也是反映漢末動亂中的軍旅征戍生活。前者說:「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饑,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描寫山路行軍的艱苦,歷歷如見;後者說:戎馬不解鞍,鎧甲不離傍,冉冉老將至,何時返故鄉”,抒發征夫懷鄉之思,也深切感人。

曹操的另一部分樂府詩則表現了他的統一天下的雄心和頑強的進取精神。這類詩悲歌慷慨,具有更濃厚的抒情氣氛。《短歌行》是其中的代表。全詩共八解,開頭兩解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抒發了詩人對時光流逝功業未成的深沉感慨。接着通過思念賢才、宴飲嘉賓的描寫,表現了他愛才若渴的心情。未解寫道:「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現了他搜攬人才以完成統一事業的宏偉懷抱。全詩在深沉的憂鬱之中激蕩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情緒,我們可以感覺到在混亂的現實中建立功業的艱難和詩人堅定的信心。這首詩經過幾個低昂迴旋,把詩人起伏不平的心情,複雜多端的感慨,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藝術成就也是很高的。其中三、四兩解,或半章或整章襲用《詩經》成句,使人毫不覺得,也是它藝術上的特點。此外,他的《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現了老當益壯的志士胸懷。《觀滄海》:「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粲爛,若出其裡」,則通過遼闊雄壯的滄海景色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可說是我國詩史上的一首比較完整的寫景詩。

曹操的詩極為本色,藝術上的顯著特點是用樸質的形式披露他的胸襟,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他是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所以詩也是「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儘管在語言形式上極接近漢樂府,卻有自己的獨特風格。

曹操的詩不僅對建安文學有開風氣的作用,由於創造性較大,對後代文學也有重要的影響。他的以樂府古題寫時事的作法對後來的新樂府詩有很大的啟示。從他這種舊題新事樂府到杜甫的「即事名篇」的新題新事樂府,再到白居易等人掀起的新樂府運動,可以清晰地看出一脈相承的發展。另外,《詩經》以後,四言詩很少佳篇,曹操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抒情的傳統,創造出一些動人的篇章,使四言詩再一次放出光彩。後來嵇康、陶淵明等人有成就的四言詩都是沿著這條路走下去的。


  

曹操又是「改造文章的祖師」。他的文和詩一樣富有創造性。漢代散文,由於受辭賦的影響,趨向駢偶化,各種體裁的文章也往往形成某種固定的框框。曹操的散文只是用簡潔樸素的文筆把要說的話自由地寫出來,卻自有鮮明的個性。如《讓縣自明本志令》,用簡樸的文筆把他一生的心事披肝瀝膽地傾吐出來,具有政治家雄偉的氣魄和鬥爭的鋒芒。文中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些話是非曹操不能道的。曹操這種「清峻」「通脫」的散文風格表現了建安散文的新風貌,對魏晉散文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之子。建安十六年為五官中郎將,二十二年立為魏太子,二十五年代漢帝自立,做了七年皇帝。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