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要處理這類惡性互動的關鍵,往往在於「過度負責」(Over-functioning)的一方在對方犯錯或達不到自己標準時要學會去面對,忍受自己內心的焦慮,讓對方為自己行為的後果負責。果真,先生這個毛病一直不改,直到有一天她痛下決心不再管這事。先生出差到機場時,竟找不到機票,這下不但要自掏腰包,還要付高好幾倍的價錢,結果連這平日毫不在乎的先生都心痛了。這次教訓之後,先生才開始警惕,慢慢有了改變。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
為什麼一個平時很獨立的女孩,戀愛後會對男友十分依賴?為什麼小小的分手會使人做出異常的事情甚至威脅生命?為什麼有外遇時丈夫對元配會冷若冰霜、面若閻羅,但對並不及元配的情人卻曲意討好、柔情似水?「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他是通過研究母親與其
1歲孩子的互動提出的,因為母嬰關係與戀人關係有着很大程度的類似:在一起時的心理滿足和所謂的分離焦慮;「被無條件接納」的心理需求和「最被重視」的心理需求(如果嬰兒發現母親不理它,就會哭閙來引起母親的注意,期望母親產生內疚來更好的滿足自己)。所以有人戲稱所有相愛的人心理年齡都會降到
3歲以下,退化成為父女或者母子關係。
下面介紹一下依附實驗,將母嬰引入一間有玩具的房間,觀察母親離開一會兒再回來過程中嬰兒的反應,發現了四種典型的表現:
a.安全型依附:母欲離去時嬰欲輓留,表現出不快樂,母不在時無心玩玩具,母回來後張手希望被抱,被抱一會兒後就要下地接着玩兒。這樣的嬰兒長大後在戀愛中表現較好,包容、諒解、易相處,尊重愛人,不論你需要個人空間還是親近時,他/她都可以給你。
b.逃避型依附:母欲離去時嬰兒無反應,母回來後也無反應,通過儀器發現嬰兒也有焦慮情緒,只是不表露出來。這與母嬰平時的相處經驗有關,嬰兒學會了不期望母親能長時間相伴。這類的戀人,表現為比較冷漠,但是內心很需要愛情,只是不知道該怎樣去愛,他們更傾向于通過網絡等其他非面對面的渠道尋找感情。
c.焦慮型,不安全型依附:母欲離去時嬰哭喊不從更甚于a,母回來後還要打母親,很久之後才會安靜下來,邊玩邊看著母,怕母親再離去。給予這類戀人的忠告是:首先懂得怎樣當一個快樂的單身,才能在關係中找到快樂。
d.紊亂型依附。母欲離去時嬰表現慌亂,不知道該怎麼辦,母回來後亦不知道該怎麼辦,有時會出現張開手要抱的同時後退不讓母接近。因為嬰兒希望愛的對象——母親,也是造成其痛苦的對象,愛恨交織。這種類型的戀人一般受傷很多,分手時常會做出比較出格的事,致命吸引。孩子在前三年的經驗最重要,可以一直影響其行為到青春期,對於他們的情緒,只能進行輸導而不是圍堵,父母要做到emotion coach(情感教練)的作用而不是emotion dismissing(不會翻譯),舉個例子:孩子的寵物狗死掉了,哭泣不止,母親抱著安慰說「我很理解你現在的悲傷情緒,媽媽以前養的一隻貓也死掉了,……」,這就是emotion coach;父親來了卻直接訓斥:「哭什麼哭?狗死了再買一條!」這就是emotion dismissing。曾經有個女學生來向我訴苦,說花前月下,她依偎在bf懷裡,正想說「月亮好圓好亮啊」之類的話,bf忽然冒出一句:「
1969年
7月
20日,阿姆斯壯的腳已經踩上去過了!」頓時讓她覺得雖然近在咫尺,心卻離得比地月還遠。安全型的人在四種當中是最適合做愛人的,但是數量比較少,即使是紊亂型的愛人,只要找到領航船,繞開暗礁安全停泊也不是不可能的。
最理想的是安全型的。我應該屬於安全型的,「包容、諒解、易相處,尊重愛人」,但是我缺乏交流的技巧。又有點像逃避型,「表現為比較冷漠,但是內心很需要愛情,只是不知道該怎樣去愛」。
每個人都有一個「愛情帳戶」,加分就是存款,扣分就是提款。舉例:對方口渴時,你遞給它一杯水,存款;對方十分口渴時,你遞給它同樣一杯水,大存款;對方十分口渴時,你遞給它一個饅頭,提款。要懂得投其所好。Man from Mars, woman from Venus。女人喜歡男人用女人的方式存款,對男性最大的抱怨是「他不肯與我溝通,又不聽我的話」。兩人一起散步,女生一直在說,男生默默,過後男生會對朋友說「今天好幸福,跟gf一起散步」,女生卻會對朋友說「今天好沒勁,我一直在說,可那頭大水牛一聲也不吭」因為男性是行動取向,女性是語言取向。怎樣才能存
1而讓對方收到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