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98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98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98頁

朗讀:

(1)留侯、陳平計:張良、陳平認為楚已兵疲糧盡,應該乘機消滅它,不能養虎遣患。詳見《項羽本紀》。(2)期會:約定日期會合。(3)張良計:指封給韓信、彭越土地,使各自為戰。詳見《項羽本紀》。(4)「及劉賈」句:《會注考證》以為「及」上當有「黥布」二字,引《四書·高帝紀》:「漢遣人誘大司馬周殷,殷畔楚,以舒屠六,舉九江兵迎黥布,布並行屠城父。」

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1),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2),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3),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4),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魯為楚堅守不下。漢王引諸侯兵北,示魯父老項羽頭(5),魯乃降。遂以魯公號葬項羽穀城(6)。還至定陶,馳入齊王壁,奪其軍。


  

(1)當之:而對楚軍,與楚軍正面對陣。當,面對。(2)皇帝:指劉邦。(3)合:交戰。(4)縱:指縱兵攻擊楚軍。(5)示:給……看。(6)以魯公號:以魯公的名號。

正月(1),諸侯及將相相與共請尊漢王為皇帝(2)。漢王曰:「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3),吾不敢當帝位(4)。」群臣皆曰:「大王起徽細(5),誅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為王侯(6)。大王不尊號,皆疑不信(7)。臣等以死守之(8)。」漢王三讓,不得已,曰:「諸君必以為便(9),便國家。」甲午十,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陽。

(1)正月,當時用秦歷,以建亥之月(陰曆十月)為歲首,這裡正月是漢五年的第四個月。(2)相與共:一塊兒,共同。(3)非所守:求。(4)不敢當:承擔不起。(5)徽細:徽賤、卑徽,指平民。(6)裂地:分地。(7)疑不信:指對裂地封侯疑而不信。(8)守:這裡是堅持的意思。(9)便:便利,合道。十甲午:《集解》引徐廣曰:「二月甲午」。汜水之陽:汜水的北面。陽,水之北山之南叫「陽」。

皇帝曰義帝無後。齊王韓信飛楚風俗(1),徙為楚王,都下邳。 立建成侯彭越為梁王,都定陶。故韓王信為韓王,都陽翟。徙衡山王吳芮日為長沙王,都臨湘。番君之將梅鋗有功,從入武關,故德番君(2)。淮南王布、燕王臧荼、趙王敖皆如故。

(1)習:熟悉,習慣。(2)德:感恩、感激。

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陽,諸侯皆臣屬(1)。故臨江王驩為項羽叛漢,令盧綰、劉賈圍之,不下,數月而降,殺之雒陽。

(1)臣屬:稱臣歸從。

五月,兵皆罷歸家(1)。諸侯子在關中者復之十二歲,其歸者復之六歲,食之一歲(3)。

(1)罷:遣去,遣歸。(2)復:免除賦稅徭役。歲:年。(3)食:供養。

高祖置酒雒陽南宮。高祖曰:「列諸侯將無敢隱朕(1),皆言其情(2)。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3),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4)。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5),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6),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餉(7),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1)無敢:不能。隱朕:瞞我。(2)情:真情,這裡指心裡話。(3)慢:簡慢無禮(4)同:同享、共享。(5)害:忌妒,嫉恨。(6)籌策:謀求,計謀。帷帳:軍帳,幕府。(7)餽餉:糧餉。

高祖欲長都雒陽(1),齊人劉敬說(2),及留侯勸上入都關 中,高祖是日駕(3),入都關中。六月,大赦天下。

(1)長:長時間,長久地。(2)劉敬說高祖入都關中事,詳見《劉敬叔孫通列傳》。(3)駕:駕車,這裡指起駕。

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將擊之,得燕王臧荼。 即立太尉盧綰為燕王。使丞相噲將兵攻代。
其秋,利幾反,高祖自將兵擊之,利幾走。利幾者,項氏之將。項氏敗,利幾為陳公,不隨項羽,亡降高祖,高祖侯之穎川(1)。高祖至雒陽,舉通侯籍召之(2),而利兒恐,故反。

(1)侯之:封給他以侯位。(2)通侯籍:一般諸侯的名冊。通侯,即列侯。本叫「徹侯」,為避漢武帝劉徹諱而改為「通侯」。籍,名冊。

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禮。太公家令說太公日:「天無二日,土無二王(1)。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2)!如此,則威重不行(3)。」後高祖朝,太公擁篲迎門卻行(4)。高祖大掠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亂天下法!」於是高祖乃尊太為太上皇。心善家令言(5),賜金五百斤。

(1)「天無」二句:語出《禮記·坊記》。(2)奈何:怎麼。(3)威重:威望,威嚴(4)擁:抱、持。篲(hui,慧):掃帚。迎門:朝著門口 卻行:倒退著走。「擁篲卻行」是表示十分恭敬。(5)善:認為善,讚賞。

十二月,人有上變事告楚王信謀反(1),上問左右,左 右爭欲擊之。用陳平計,乃偽游雲夢,會諸侯於陳,楚王信迎,即因執之(2)。是日,大赦天下。田肯賀,因說高祖曰:「陛下得韓信,又治秦中。秦,形勝之國(3),帶河山之險(4),縣隔千里(5),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6)。地勢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7)。夫齊,東有琅邪、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8),西有濁河之限(9),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萬,縣隔千里之外十,齊得十二焉。故此東西秦也。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矣。」高祖曰:「善。」賜黃金五百斤。


  
(1)上變事:呈上作亂謀反的匯報。(2)執:捉拿,拘捕。(3)形勝:指形勢險要。(4)帶山河:以山河為帶,即周圍有山河環繞的意思。
(5)縣(xuan,懸)隔千里:大意是有千里長的疆界,有山河與關東相隔。縣隔,隔開,阻隔。縣,同「懸」。《會注考證》引王先謙曰:「縣隔千里,言河山之阻,千里而遙,非與諸侯縣隔也。」(6)「持戟」二句:歷來難解,其說不一。大意是說,秦地險要,如果關東擁有百萬軍隊,那麼秦地只需二萬軍士防守,就可以抵擋住。《集解》引蘇林曰:「得百中之二焉。秦地險固,二萬人足當諸侯百萬人也。」百二,百分之二。下之「十二」,即十分之二。(7)居高屋之上建瓴(國ling,零)水也:意思是在高屋脊上把瓶水向下傾倒。喻指居高臨下,不可阻遏的形勢。建,傾覆,傾倒,瓴,一種盛水的瓶子。一說:瓴為簷角滴水之器(見陳直《史記新證》)。(8)固:險要。(9)限:險阻。十「縣隔千里之外」:據上文「持戟百萬」與「秦得百二焉」二句相連,此六字疑當在「持戟百萬」之前。譯文故倒。

後十餘日,封韓信為淮陰侯,分其地為二國。高祖曰將軍劉賈數有功,以為荊王,王淮東。弟交為楚王,王淮西。子肥為齊王,王七十餘城,民能齊言者皆屬齊(1)。乃論功(2),與諸列侯部符行封(3)。徙韓王信太原。

(1)齊言:說齊國話,即說齊方言。(2)論功:評定功績。(3)剖符行封:把刻有封侯的字樣的符節剖為兩半,朝廷留一半,把另一半交給受封者,以做憑證。

七年,匈奴攻韓王信馬邑,信因與謀反太原。白土曼丘巨、王黃立故趙將趙利為王以反,高祖自往擊之。會天寒,士卒墮指者什二三(1),遂至平城。匈奴圍我平城,七日而後罷去。令樊噲止定代地。立兄劉仲為代王。

(1)墮:掉落。什二三:十分之二三。

二月,高祖自平城過趙、雒陽,至長安。長樂宮成(1),丞相已下徙治長安(2)。

(1)長樂宮:漢宮名,在今陝西長安縣西北。漢初為朝會之所,後為太后所居,叫做東宮。(2)已:同「以」。

八年,高祖東擊韓王信余反寇於東垣。
蕭丞相營作未央宮(1),立東闕(2)、北闕、前殿、武庫、太倉(3)。高祖還,見宮闕壯甚,怒,謂蕭何曰:「天下匈匈苦戰數歲(4),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5)?」蕭何曰:「天下方未定(6),故可困遂就宮室(7)。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後世有以加也(8)。」高祖乃說(9)。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