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曰:「卿死年餘,此得無冥間耶?」女曰:「非也,此乃仙府。曩時非死,所瘞,一竹杖耳。郎今來,仙緣有分也。」因導令朝父,則一修髯丈夫(
41),坐堂上;生趨拜。女白:「霍郎來。」翁驚起,握手略道平紊(
42). 曰:「婿來大好,分當留此。」生辭以母望,不能久留。翁曰:「我亦知之。但遲三數日,即亦何傷。」乃餌以餚酒,即令婢設榻于西堂,施錦■焉。生既退,約女同榻寢。
女卻之曰:「此何處,可容狎褻?」生捉臂不捨。窗外婢子笑聲嗤然,女益慚。
方爭拒間,翁入,叱曰:「俗骨污吾洞府!宜即去!」生素負氣,愧不能忍,作色曰:「兒女之情,人所不免,長者何當伺我?無難即去,但令女須便將去。」翁無辭,招女隨之,啟後戶送之;賺生離門,父子闔扉去。迴首峭壁峰岩,無少隙縫,只影煢煢(
43),罔所歸適。視天上斜月高揭(
44),星斗已稀。悵悵良久,悲已而恨,面壁叫號,迄無應者(
45). 憤極,腰中出■,鑿石攻進,且攻且罵。
瞬息洞入三四尺許,隱隱聞人語曰:「孽障哉(
46)!」生奮力鑿益急。忽洞底豁開二扉,推娥出曰:「可去,可去!」壁即復合。女怨曰:「既愛我為婦,豈有待丈人如此者?是何處老道士,授汝兇器,將人纏混欲死?」生得女,意願已慰,不復置辨;但憂路險難歸。女折兩枝,各跨其一,即比為馬,行且駛,俄頃至家。
時失生已七日矣。
初,生之與仆相失也,覓之不得,歸而告母。母遣人窮搜山谷(
47),並無蹤緒。正憂惶無所(
48),聞子自歸,歡喜承迎。舉首見婦,幾駭絶。生略述之,母益忻慰。女以形跡詭異,慮駭物聽,求即播遷。母從之。異郡有別業,刻期徙往,人莫之知。偕居十八年,生一女,適同邑李氏。後母壽終。
女謂生曰:“吾家茅田中,有雉■八卵(
49),其地可葬。汝父子扶櫬歸窆。
兒已成立,宜即留守廬墓(
50),無庸復來。「生從其言,葬後自返。月餘,孟仙往省之,而父母俱杳。問之老奴,則云:」赴葬未還。“心知其異,浩
嘆而已。孟仙文名甚噪,而困于場屋,四旬不售。後以拔貢入北闈(
51),遇同號生(
52),年可十七八,神采俊逸,愛之。視其卷,注順天廩生霍仲仙(
53).瞪目大駭,因自道姓名。仲仙亦異之,便問鄉貫,孟悉告之。仲仙喜曰:「弟赴都時,父囑文場中如逢山右霍姓者,吾族也,宜與款接,今果然矣。顧何以名字相同如此?」孟仙因詰高、曾並嚴、慈姓諱(
54),已而驚曰:「是我父母也!」仲仙疑年齒之不類。孟仙曰:「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歲乎?」因述往跡,仲仙始信。場後不暇休息,命駕同歸。才到門,家人迎告,是夜失太翁及夫人所在。兩人大驚。仲仙入而■諸婦,婦言:「昨夕尚共杯酒,母謂:」汝夫婦少不更事(
55). 明日大哥來,吾無慮矣。‘早旦入室,則闃無人矣(
56). “兄弟聞之,頓足悲哀。仲仙猶欲追覓;孟仙以為無益,乃止。是科仲領鄉薦(
57). 以晉中祖墓所在,從兄而歸。猶冀父母尚在人間,隨在探訪,而終無蹤跡矣。
異史氏曰:「鑽穴眠榻,其意則痴;鑿壁罵翁,其行則狂;仙人之撮合之者,惟欲以長生報其孝耳。然既混跡人間,狎生子女,則居而終焉,亦何不可?乃三十年而屢棄其子,抑獨何哉?異已!」
據《聊齋誌異》鑄雪齋抄本
【註釋】
(
1) 縣尉:掌管一縣刑獄緝捕的官員。明代廢縣尉,以典史掌縣尉事,後世因稱典史為縣尉。
(
2) 以神童入泮:此指幼年考中秀才。神童,智力過人的兒童。唐宋時科舉考試特設有童子科,應試者稱「應神童試」。唐制十歲以下,宋制十五歲以下,可應試。明代童生試,則不論年齡大小。霍桓十一歲入泮,故稱之為“
神童“。
(
3) 評事:官名,掌管評審刑獄。漢置廷尉平,隋以後稱評事。明清分設左右評事,均隷大理寺。
(
4) 何仙姑:道教八仙之一。相傳為唐廣東增城女子,住雲母溪,十四、五歲時食雲母粉而成仙。另一說,為呂洞賓所超度的趙仙姑。趙,名何,或以手持荷花諧音為何姓。
(
5) 委禽致送聘女的禮物,此指通媒求婚。禽,指雁,古代訂婚納采用雁。
(
6) ■:裝有長柄、用以掘土採藥的鐵鏟:也叫「長■」。
(
7) ■(zhú燭),鋤;掘。
(
8) 穴牆:在牆上掘洞。穴,挖洞。美人:據山東省博物館抄本,原闕「人」。
(
9) 中庭:正院。
(
10)廂:廂房;正房兩側的房屋。
(
11)墉(y ōng):牆壁。
(
12)暗搖婢醒,拔關輕出,據山東省博物館抄本及二十四卷抄本,原作「暗中拔閨輕出」。
(
13)總角,古代男女未成年前,束髮為兩結,形如角,故稱總角。
(
14)■(ruì鋭):揣動。
(
15)芳澤:化妝用的香脂,借指美女的容顏。
(
16)若小:這小孩。小,據山東省博物館抄本和二十四卷抄本補。乖絶:極為機靈。
(
17)以杖畫地,以手杖指畫或叩擊地面:表示憤怒。
(
18)夢夢:猶「■■」,昏昧不明,指一無所知。
(
19)披訴,公開宣揚。披,披露。
(
20)矢之以不他:誓不他嫁。語出《詩。■風。柏舟》:「之死失靡它。」
矢,通「誓」。
(
21)秦中;古地區名。指令陝西中部平原地區,因春秋戰國時屬秦國而得名。
(
22)器:器重。
(
23)嫌:嫌隙;怨恨。
(
24)■:據山東省博物館抄及二十四卷抄本,原作「有」。
(
25)教諭,官名。明清以教諭為各縣教職,負責縣學的管理及課業。
(
26)納幣:古代婚禮「六禮」之一,猶後世之訂婚。納幣,又稱「納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