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遺(w èi 衛)問:餽贈所需,慰問疾病。遺,贈予。
(
19)百裹,百劑。裹,指藥包。
(
20)解任:解職,卸任。
(
21)病革(j ī亟)難遽瘥(chài 差),病重難望速愈。革,同「亟」。
瘥,病癒。
(
22)犬馬病,對自己疾病的謙稱。
(
23)夫子:先生,老師。舊時縣學生員稱本縣縣令為老師、老父師,自稱學生、門生。
(
24)從杖履:猶言隨侍左右。古禮老人五十得拄杖。又唯尊者得脫履于戶內,晚輩有代為捉杖納履的責任,所以「從杖履」是敬老事尊之詞。《禮記。曲禮》:「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履;視日早暮,侍坐者請出矣。」
(
25)束裝,整頓行裝。戒旦:意思是警戒黎明貪睡,早起及時出發。《文
選》趙景真《與嵇茂齊書》:「鷄鳴戒旦,則飄爾晨征。」(
26)文藝:指「闈墨」之類供科舉士子揣摩研習的八股範文。
(
27)期(j ī基)歲:滿一年。
(
28)入邑庠:成為縣學生員,俗稱秀才。邑庠,縣學。
(
29)所擬舉子業,指葉生平日為應付科舉考試而習作的八股文。擬,謂擬題習作。舉子業,又稱四書文,即八股文。
(
30)闈中七題,明、清鄉試、會試的頭場試題大都是七題,其中「四書義」
三題,「五經義」四題。這裡「七題」指鄉試的頭場試題。頭場成績即能決定能否錄取,二、三場成績只作參考,所以再昌因頭場七題作得好而取中亞魁。
(
31)亞魁:鄉試第二名。第一名稱鄉魁、鄉元或解元。
(
32)出餘緒:拿出本人才學的微末部分。餘緒,微末,殘餘。餘緒,義同緒餘。《莊子。讓王》:「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士苴以為天下。」
(
33)黃鐘長棄:比喻賢才被長期埋沒。《楚辭。卜居》:「黃鐘長棄,瓦釜雷鳴。」黃鐘,古樂中的正樂,比喻德才俱優的人。
(
34)非戰之罪:《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該下戰敗後曾說:「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葉生借喻自己半生淪落,功名未就,是命運使然,而非文章庸劣。
(
35)「何必」二句:意思是說,不必取得科舉功名,才算作發跡走運。
宋代王禹偁《寄碭山主簿朱九齡》詩:「忽思蓬島會群仙,二百同學最少年;利市襕衫拋白紵,風流名字寫紅箋。」白紵,一種質地細密的白夏布,借指士子取得科舉功名前所着的白衣。取得科舉功名後,就脫去白衣,改穿襕衫(官服)
了。利市,語出《周易。說卦》:「為近利,市三倍。」本指由貿易獲得利潤;後來比喻發跡、走運,俗稱「發利市」。
(
36)歲試:各省提學使干三年任期內到所轄府、州考試一次生員課業,以六等定優劣,謂之歲試。在外地的生員須回原籍參加歲試,所以丁公勸葉生歸省。
歸省,本義是回鄉探望父母,這裡實指回鄉應試。
(
37)生慘然不樂,底本無「生」字,據鑄雪齋抄本補。
(
38)納粟:明清設國子監于京城,國子監生員稱監生,可直接參加鄉試,不必參加歲試。自明景泰(
1450—
1456)以後,准許生員向朝廷納粟,享受監生待遇;後代循例納粟(實際用銀子)人監的生員,又稱例監。
(
39)捷南宮:指會試中式,即考中進士。明、清舉人考進士,會試是決定性的一輪考試。南宮,漢代把尚書省比作南方列宿,稱之為南宮。宋、明以來則稱禮部為南宮。會計由禮部主持,因稱會試中式為捷南宮。捷,謂獲勝、取中。
(
40)部中主政:明清于中央六部各設主事若干員。主政是主事的別稱,職位低於員外郎。據下文所言「差南河典務」,「部」當指工部。
(
41)人北闈:指參加在北京舉行的鄉試。明代在順大府(北京)和應天府(南京)各設國子監,兩處鄉試應考生員多為國子監生,因而分別稱為北闈和南闈。清代無南闈,而順天鄉試初仍習稱北闈。
(
42)領鄉薦:指考中舉人。唐制,參加進士考試者,例由地方長官(刺史、府尹)考試薦舉,稱為鄉舉或鄉薦。後代因稱鄉試中式者為領鄉薦,或簡稱領薦。
(
43)差南河典務:奉派到南河河道辦理公務。清初自順治元年至康熙四十四年前,河道總督所轄的江南省河道,包括今江蘇、安徽兩省民江以北的黃河、運河水系,時稱南河。《清會典》卷四十七「工部。都水清吏司:掌天下河渠關梁川途之政令,凡壇廟殿廷之供具皆掌焉。」
(
44)奮跡雲霄:致身雲路;謂一舉成名,前程遠大。此即指中舉人(
45)錦還為快:衣錦還鄉,堪稱快事。《漢書。項籍傳》:「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
(
46)卜窀穸(zhūn —X ī諄夕):選擇墓地:指安葬。窀穸,墓穴。(
47)憮然惆悵:此據鑄雪齋抄本。底本「惆」誤作「籌」。憮然,失意的樣子。
(
48)脫委:蛻落在地。脫,通「蛻」。委,丟棄,掉落。
(
49)結駟:拴馬。
(
50)游泮:進學;成為秀才。泮,指泮宮,周代諸侯所設的學校。代指府、州、縣設各類官學。
(
51)「同心倩女」二句:意思是,知心的情侶,可以離魂相隨。唐陳玄祐《離魂記》:張倩女與表兄王宙相戀,遭父親梗阻,倩女離魂追隨王宙出走。五年後夫婦同回娘家,倩女的離魂才與床上病體合而為一。
(
52)「千里良朋」二句:是說,真摯的友誼,可使遠隔的良朋夢中往會。
《文選》沈約《別范安成詩》:「夢中不識路,何以慰相思。」李善注引《韓非子》:“六國時,張敏與高惠二人為友。每相思不能得見,敏便于夢中往尋。
但行至中道,便迷不知路,遂回。如此者三。“(按,此殷引文,不見于今本《韓非子》)這裡作者反其意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