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觀止譯注 - 227 / 555
古典散文類 / 吳楚材 / 本書目錄
  

古文觀止譯注

第227頁 / 共555頁。

 大小:

 第227頁

朗讀:

情二句:這是范曄批評班固斷代為書,一改《史記》通史之先例,未能「通古今之變」,審辨、闡明各個歷史現象之發生、發展及其歸宿。[44]讚:文體之一,有雜贊、哀贊及史贊之分。[45]志:記事的書或文章,此指《漢書》中的《食貨志》、《地理志》、《五行志》、《天文志》等十志。推:推許;讚許。[46]博贍:猶宏富。贍,充裕。[47]整理:指編纂《後漢書》時對史料的處理,以及在編纂方法和體例上的創新。[48]傳論:即每篇人物傳紀後的評語、議論。[49]裁味:評判裁奪的意味。[50]「至于」三句:請參閱《後漢書》的《西羌傳論》、《南匈奴傳論》等篇。其中不乏針砭時事之論。則范曄之自負自誇亦並非無據。[51]中合:謂切中時弊。[52]《過秦》篇:即《過秦論》。西漢傑出的政論家、辭賦家賈誼的代表作之一。分上、中、下三篇。本編已選入其上篇。[53]「欲遍作」二句:據《宋書·范曄傳》:「(元嘉九年)左遷曄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刪眾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此時曄年方二十七歲,至被殺時,歷時二十一年,然僅撰成本紀十捲,列傳八十捲,《漢書》所有之十志並未依其例而成。[54]傑思:傑出的思想和見解。按:《後漢書》既有論,又有贊,體例未免有重複之嫌。[55]同含異體:謂各篇贊論內容不盡相同。[56]紀傳例:指序例。未見于今本《後漢書》。梁劉昭《後漢志序》云:「(范曄)序或未周,志遂全缺。……司馬續書,總為八志,范曄序例,頗褒其美。」[57]稱情:猶言放膽、無所顧忌。[58]聽功:指對音樂的鑒賞識別。自揮:指親手彈奏。晉嵇康《贈秀才入軍》詩:「目送歸鴻,手揮五弦。」據《宋書·范曄傳》載:「曄長不滿七尺,肥黑,禿眉須。善彈琵琶,能為新聲,上欲聞之,屢諷以微旨,曄偽若不曉,終不肯為上彈。上嘗宴飲歡適,謂曄曰:『我欲歌,卿可彈。』曄乃奉旨。上歌既畢,曄亦止弦。」[59]雅聲:正聲。雅,合乎規範。[60]一絶處:指音樂(非雅聲之樂)的最高境界。[61]亦復何異:這裡指「雅聲」與范曄自創的新聲實質並無區別。[62]旨態無極:言非「雅」的新聲其意藴與表現形態均優美動人之極。[63]士庶:讀書人和平民百姓。 豪似:極其相似。

蕪城賦


  

[南朝·宋]鮑照

【作者小傳】鮑照(414466),字明遠,東海(今江蘇漣水縣北)人。出身貧寒,曾為秣陵令、中書舍人等職。後為臨海王劉子頊前軍參軍,掌書記之任,故世稱「鮑參軍」。宋明帝泰始二年(466),晉安王劉子勛稱帝,子頊舉兵響應,兵敗,照為亂兵所殺。

鮑照生當「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南朝社會,才秀人微,一生坎坷不平,所作多反映寒士對當時門閥制度的不滿,表現徭役、戰亂和人民生活的痛苦,抒寫寒士不遇的鬱憤之情和馳騁疆埸、建功立業的壯志。題材上長於樂府和七言歌行,風格俊逸,文字勁健,是「總四家(張協、張華、謝混、顏延之)而擅美,跨兩代(晉、宋)而孤出」(《詩品》語)的優秀詩人,在當時與謝靈運、顏延之並稱「元嘉三大家」,辭賦駢文亦著稱于時。有《鮑參軍集》。


  
【題解】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冬,北魏太武帝南侵至瓜步,廣陵太守劉懷之燒城逃走。孝武帝大明三年(459),竟陵王劉誕據廣陵反,沈慶之率師討伐,破城後大肆燒殺。廣陵十年之間二罹兵禍,城摧垣頽,瓦礫衰草,離亂荒涼。鮑照登臨劫餘廢城(蕪城),感而作賦。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