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
1)聘:古代諸侯國之間派使者相問的一種禮節。使者代表國君,他的身分應是卿;「小聘」則派大夫。 (
2)賢:用作以動詞。季子:公子札是吳王壽夢的小兒子,古以伯、仲、叔、季排行,因此以「季子」為字。《史記》稱他「季札」。 (
3)讓國:辭讓國君之位。據《史記·吳世家》記載,壽夢生前就想立季札,季札力辭,才立長子諸樊(即謁)。壽夢死後,諸樊又讓位季札,季札棄其室而耕,乃止。 (
4)謁:壽夢長子,一作「遏」,號諸樊。《春秋》經寫作「吳子遏」,《左傳》、《史記》稱「諸樊」。 (
5)餘祭:壽夢次子,《左傳》記其名一作「戴吳」,馬王堆三號墓出土帛書《春秋事語》作「余蔡」。 (
6)夷昧:壽夢三子。《左傳》作「夷末」,《史記》作「餘昧」。 (
7)迮(zé責,又讀zuò做):倉促。 (
8)尚:佑助。悔:咎,災禍,這裡指亡故。 (
9)謁也死:謁在位十三年,魯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
548)在伐楚戰爭中,中冷箭死於巢(今安徽巢縣)。 (
10)餘祭也死:餘祭在位四年(《史記》誤作十七年),魯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
544)在視察戰船時被看守戰船的越國俘虜行刺身亡。 (
11)夷昧也死:夷昧在位十七年(《史記》誤作四年),魯昭公十五年(公元前
527)卒。 (
12)使而亡:出使在外。《史記·吳世家》所記與此不同:「王餘眛卒,季札讓,逃去。」認為季札是為讓位而逃走的。 (
13)僚:《公羊傳》這裡說他是「長庶」,即吳王壽夢妾所生的長子,季札的異母兄。《史記·吳世家》則說他是「王餘眛之子」。以《公羊傳》為是。 (
14)闔廬(lǘ閭):公子光即吳王位後的號,《史記》說他是諸樊之子,《世本》說他是夷昧之子。 (
15)專諸:伍了胥為公子光找到的勇士,吳王僚十三年四月丙子,公子光請王僚喝酒,使專諸藏匕首于炙魚之中,進食時取出匕首刺王僚胸而殺之。 (
16)致國乎季子:把王位給季札。《史記·吳世家》謂闔廬刺殺王僚後即承吳王位,無讓國于季札之意。 (
17)延陵:春秋吳邑,今江蘇常州。季札食邑于此,所以又號「延陵季子」。 (
18)不名:不直稱名。古人生三月取名,年二十行冠禮,另取字。對人表示尊敬,就稱其字而不稱名。 (
19)不一而足:不因為一事一物就認為夠條件了。與今義不同。
虞師晉師滅夏陽
《穀梁傳》
【作者小傳】本篇節選自《春秋穀梁傳》。《穀梁傳》是《春秋》三傳之一,它的作者,《漢書·藝文志》班固自注署為魯人穀梁子;唐楊士勛說他名俶,字元始,一名赤;顏師古說他名喜;另外還有名嘉、名淑、名寊的各種說法。清阮元以為當作淑。穀梁子和公羊高都受學于子夏,《穀梁傳》和《公羊傳》體裁特點也相似。原來經、傳是分別成書的,今本《穀梁傳》經、傳合併,傳文逐句傳述經文大義。如本篇第一句「虞師、晉師滅夏陽」是《春秋》經文中的一句,後面部分是《穀梁傳》的傳文。《四庫全書總目》以為《穀梁傳》與《公羊傳》一樣,也是穀梁子初傳,經數世才由後學著作成書的。也許穀梁子歧名這麼多即與此有關。晉范寧評《春秋》三傳的各自特色說:「《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指多敘鬼神之事)。《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清而婉,就是清通而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