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太平廣記 四 - 4 / 396
中國古代史類 / 李昉 / 本書目錄
  

太平廣記 四

第4頁 / 共396頁。

 大小:

 第4頁

朗讀:

河東人劉白墜者善於釀酒。六月中時暑赫,劉以罌貯酒,曝于日中。經一旬,酒味不動,飲之香美,醉而不易醒。京師朝貴出郡者,遠相餉餽,逾于千里。以其可至遠,號曰「鶴觴」,亦名「騎驢酒」。永熙中,青州刺史毛鴻賓帶酒之任。路中夜逢劫盜,盜飲之皆醉,遂備擒獲。因此複名「擒奸酒」。遊俠語曰:「不畏張弓拔刀,唯畏白墜春醪。」(出《伽藍記》)

【譯文】


  

河東有個叫劉白墜的人,擅長釀酒。每到六月中旬盛夏時節,劉白墜將酒貯藏在罌瓮裡,放在太陽底下曝曬。曬過十天後,酒味不變。飲它感覺味道特別甘甜芳香,而且喝醉後不容易醒酒。京城裡的朝廷顯貴每次出京,都不遠千里帶回劉白墜釀造的這種酒送人。因為它能揚名千里之外,所以起名叫「鶴觴」,又叫「騎驢酒」。晉惠帝永熙年間,青州刺史毛鴻賓帶著劉白墜釀造的「鶴觴」酒到任上。途中遇到劫道的賊寇,喝了鶴觴酒後都醉得人事不省。於是,這些盜賊都被捕獲。從這以後,劉白墜釀造的這種酒又叫「擒奸酒」。當時在江湖上行走的俠士們說:「不懼怕箭射刀砍,只畏懼白墜釀的春酒啊!」

若下酒

《輿地誌》:村人取若下水以釀酒,醇美。俗稱「若下酒」。張協士所云:「荊州烏程,豫北竹葉。」即此是也。(出《十道記》)

【譯文】

《輿地誌》上說:「村裡的鄉民取來若下水釀酒,酒味醇美,當地人稱」若下酒「。張協士說:」荊州的烏程酒,豫北的竹葉青,就是這種酒啊!"

崑崙觴

魏賈摪家累千金,博學善著作。有蒼頭善別水,常令乘小舟于黃河中。以瓠匏接河源水,一日不過七八升。經宿,器中色如絳。以釀酒,名「崑崙觴」,酒之芳味,世間所絶。曾以三十斛上魏莊帝。(出《酉陽雜俎》)

【譯文】

魏人賈摪家財千金,字識廣博,還能著書寫文章。有一位老翁擅長識別水性,賈摪經常讓這位老翁乘坐小船駛到黃河中流,用葫蘆接黃河源的水,一天不過能接到七八升。放了一宿,葫蘆裡的水變成絳色。用這種黃河源的水釀的酒,名叫「崑崙觴」。它的甘美芳香的酒味兒,是人世間所沒有的。賈摪曾經用三十斛「崑崙觴」,進獻給魏莊帝。

碧筒酒

歷城北有使君林。魏正始中,鄭公慤三伏之際,每率賓僚避暑于此。取大蓮葉置硯格上。盛酒三升。以簪刺葉,令與柄通。屈莖(「莖」原作「徑」,據明抄本改)上,輪菌如象鼻。傳吸之,名為「碧筒」。歷下效之,言酒味雜蓮氣,香冷勝於冰。(出《酉陽雜俎》)


  
【譯文】

歷城城北有一片使君林。魏齊王正始年間,鄭慤公每到三伏天便率領賓朋屬僚們到這裡來避暑。鄭慤公讓家人拿來碩大的蓮葉放在硯格上面,再盛酒三升。之後,用簪子刺蓮葉,讓它與蓮葉的柄相通,再將葉柄彎曲,如象鼻,相傳着飲吸,起名叫「碧筒」。後來人們爭相效仿,說這樣喝酒味中摻進去蓮花的清香,香冷如冰。

九醖酒

張華既貴,有少時知識來候之。華與共飲九醖酒,為酣暢,其夜醉眠。華常飲此酒,醉眠後,輒敕左右,轉側至覺。是夕,忘敕之。左右依常時為張公轉側,其友人無人為之。至明,友人猶不起。華咄云:「此必死矣。」使視之,酒果穿腸流,床下滂沱。(出《世說》)

【譯文】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