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頁
文宗皇帝命令中使通知兩軍中尉以及諸司使內的官員,一律不准戴值錢的紗穀綾羅頭巾。命令發下去以後,駙馬韋處仁來朝見皇帝,戴着昂貴的頭巾走了進來。皇帝對他說:「本來因為你的家庭正直樸素,所以才挑選你作駙馬。這樣昂貴的頭巾和衣服,允許別的親戚穿戴,你不許穿用。」
夏侯孜
夏侯孜為左拾遺,嘗着綠桂管布衫朝謁。開成中,文宗無忌諱,好文。問孜衫何太粗澀,具以桂布為對。此布厚,可以欺寒。他日,上問宰臣:「朕察拾遺夏侯孜,必貞介之士。」宰臣具以密行,今之顏冉。上嗟嘆久之,亦效著桂管布。滿朝皆倣傚之,此布為之貴也。(出《芝田錄》)
【譯文】
夏侯孜當左拾遺,他曾經有一次穿著桂郡產的綠色的粗布衣服去見皇帝。開成年間,文宗皇帝沒有什麼規矩和忌諱,只是愛好文學。他問夏侯孜所穿的衣服為什麼那麼低劣粗俗,夏侯孜告訴皇帝,這是桂郡產的粗布。並且說這種布厚,可以禦寒。過了幾天以後,皇帝對宰相說:「我觀察左拾遺夏侯孜一定是個正直可靠的人。」宰相秘密調查夏侯孜的言行,稱讚夏侯孜是今天的「顏冉」。皇帝讚歎很久,也學着穿起了桂郡產的粗布做的衣服,滿朝官員全都倣傚起來,這種粗布因此而抬高了價錢。
裴坦
楊收、段文昌皆以孤進貴為宰相,率愛奢侈。楊收女適裴坦長子,資裝豐厚,什器多用金銀。而坦尚儉,聞之不樂。一日,與其妻及兒女宴飲,台上用碟盛果實,坦欣然,既視其器內,有以犀為飾者,坦盛怒,遽推倒茶台,拂袖而出。乃曰:「破我家也。」他日,收果以納賂,竟至不令。宜哉!(出《北夢瑣言》)
【譯文】
楊收和段文昌都是宰相,他們兩人都喜歡豪華舒適的奢侈生活。楊收的女兒嫁給了裴坦的大兒子,陪嫁的財物非常豐厚,日常用具大多是金銀做成的。而裴坦提倡節儉,知道了很不高興。一天,裴坦和妻子兒女一起吃飯,桌子上有用碟子裝着水果,裴坦很高興。但是當他看到碟子裡面有犀角做的裝飾時,非常生氣,立即將桌子推倒了,然後拂袖而去。一邊走一邊說:「這是在敗壞我的家風啊?」後來,楊收果然因為收受賄賂,竟至不得善終。太應該了!
溫璉
幽州從事溫璉,燕人也,以儒學著稱,與瀛王馮道幼相善。曾經兵亂,有賣漆燈椸于市者,璉以為鐵也,遂數錢買之。累日,家人用然膏燭,因拂試,乃知銀也。大小觀之,靡不欣喜。唯璉憫然曰:「非義之物,安可寶之。」遂訪其賣主而還之。彼曰:「某自不識珍奇,鬻于街肆。郎中厚加酬直,非強買也,不敢復收。」璉固還之,乃拜受而去。別賣四五萬,將其半以謝之。璉終不納,遂施于僧寺,用飾佛像,冀祝璉之壽也。當時遠近罔不推腹,以其有仁人之行。後官至尚書侍郎卒。(出《劉氏耳目記》)
【譯文】
幽州從事溫璉是燕國那個地方的人,是個著名的學者,他與瀛王馮道幼的關係很好。在兵荒馬亂的時候,有個人在市場上賣塗了漆的燈架。溫璉以為是鐵製的,花了很少一點錢便買了回去。過了幾天以後,家裡人準備用這個燈架點蠟燭,擦拭的時候發現這個燈架原來是銀製的。家裡的人都來觀看,沒有不高興的。只有溫璉不以為然地說:「不義之財,怎麼能當做寶貝?」於是他找到當初賣燈架的人,將燈架還了回去。賣主說:「我自己都不知道它是銀的,拿到市場出售,你給足了錢,並不是強買去的,我不敢收回來。」溫璉堅持還給他,賣主表示感謝以後將燈架拿到別處賣了四五萬文錢。然後拿出其中的一半準備酬謝溫璉。溫璉堅決不收,賣主便將錢施捨給佛寺,用以裝飾佛像,以祝願增加溫璉的壽命。遠近的人們沒有不佩服溫璉的,認為他講仁義,後來溫璉當官到尚書侍郎而死。
仲庭預
舊蜀嘉王召一經業孝廉仲庭預,令教授諸子。庭預雖通墳典,常厄饑寒。至門下,亦未甚禮。時方凝寒,正以舊火爐送學院。庭預方獨坐太息,以箸撥灰。俄灰中得一雙金火箸,遽求謁見王。王曰:「貧窮之士見吾,必有所求。」命告庭預曰:「見為製衣。」庭預白曰:「非斯意。」嘉王素樂神仙,多采方術,恐其別有所長,勉強而見。庭預遽出金火箸,陳其本末。王曰:「吾家失此物已十年,吾子得之,還以相示,真有古人之風。」贈錢十萬,衣一襲,米麥三十石。竟以賓介相遇,禮待甚厚,薦授榮州錄事參軍。(出《玉溪編事》)
【譯文】
舊蜀的嘉王找了一名學識淵博,忠孝廉潔的人叫作仲庭預,讓他來教授自己的幾個兒子。仲庭預雖然熟讀古書,但是仍然貪窮得經常挨餓受凍,他來嘉王家裡,對他也沒狠恭敬。當時天氣剛剛轉冷,嘉王派人將一隻舊火爐送到學校給仲庭預取暖。仲庭預在爐子旁邊坐下來休息,並用鐵筷子撥弄爐子裡的灰,從爐灰裡發現了一雙金子製成的火筷子。他立刻去求見嘉五,嘉王說:「貧窮的人來找我,必然有什麼要求。」叫人告訴仲庭預說,正在為他製做新衣服。仲庭預辯白說:「我來不是這個意思。」嘉王歷來想要成為神仙,多方尋求長生不老的方法,懷疑仲庭預有什麼特殊的本領,勉強接見了他。仲庭預將金筷子拿了出來,講述了發現它的過程。嘉王說:「我們家裡丟失這雙金火筷子已經有十年了,你今天得到,還能送還,真有古人君子的風格!」隨後,他賞給仲庭預十萬文錢,一套衣服,三十石米麥。從這以後他對待仲庭預如貴賓,後來又推薦任命仲庭預為榮州錄事參軍。
吝嗇
漢世老人
漢世有人,年老無子,家富,性儉嗇。惡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營理產業,聚斂無厭,而不敢自用。或人從之求丐者,不得已而入內,取錢十,自堂而出,隨步輒減。比至于外,才余半在。閉目以授乞者。尋復囑云:「我傾家贍君,慎勿他說,復相效而來。」老人俄死,田宅沒官,貨財充于內帑矣。(出《笑林》)
【譯文】
漢朝的時候有個老頭,沒有兒子。家裡非常有錢,但是他非常儉樸吝嗇,吃的穿的都很簡單節省。他每天天不亮就起來,快到半夜才睡覺,細心經營自己的產業,積攢錢財從不滿足,自己也捨不得花費。如果有人向他乞討,他又推辭不了時,便到屋裡取十文錢,然後往外走,邊走邊減少準備送人的錢的數目,等到走出門去,只剩下一半了。他心疼地閉着眼睛將錢交給乞丐。反覆叮囑說:「我將家裡的錢都拿來給了你,你千萬不要對別人說。以至乞丐們倣傚着都來向我要錢。」老頭不久便死了。他的田地房屋被官府沒收,錢則上繳了國庫。
沈峻
吳沈峻,字叔山,有名譽而性儉吝。張溫使蜀,與峻別。峻入內良久,出語溫曰:「向擇一端布,欲以送卿,而無粗者。」溫嘉其無隱。又嘗經太湖岸上,使從者取鹽水。已而恨多,敕令還減之。尋以自愧曰:「此吾天性也。」又說曰,姚彪與張溫俱至武昌,遇吳興沈珩。守風糧盡,遣人從彪貸鹽一百斛。彪性峻直,得書不答。方與溫談論。良久,呼左右:「倒百斛鹽著江中。」謂溫曰:「明吾不惜,惜所與耳。」沈珩弟峻,有名譽而性儉吝。(出《笑林》)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