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太平廣記 一 - 93 / 334
中國古代史類 / 李昉 / 本書目錄
  

太平廣記 一

第93頁 / 共334頁。

 大小:

 第93頁

朗讀:

譚宜是陵州人譚叔皮的兒子,唐玄宗開元末年生。他一出生就和別人不一樣,生下來就會說話。才幾歲就長了六尺高,而且是個有鬢角有鬍鬚的堂堂男子漢。他不吃不喝,走路能追上奔跑的馬。譚宜二十多歲時忽然失蹤了,人們都十分驚奇,認為他是個神仙。他父母十分想念他,鄉親們為他建了廟,把他當作神仙祭祀供奉。代宗大曆元年丙午月時,譚宜突然回到家中,穿著羽毛做的衣服,戴着綉有雲霞圖案的帽子,一看就是一位神仙。他對父母說:「兒子是一名仙官,不能在人世久留。父母想念兒子是可以理解的,但鄉親們不該為我建廟,怕這廟宇被妖魔鬼怪竊據後作威作福禍害鄉親們,所以請鄉親們把廟拆除了吧。廟基的地下過去埋藏着不少黃金,拆了廟後請把金子挖出來,分給窮苦的鄉親們吧。」說罷,就騰空飛去了。於是按照他的話拆了廟,果然在廟基下挖出了金子,大家都分得了。所挖的地方湧出一汪泉水,泉水非常清澈,下雨後水不漲,大旱時水也不落。鄉親們到這口靈泉前祈禱求福,都十分靈驗,於是就把這口泉叫「譚子池」,也叫天池。有位叫周郭藩的進士寫了一首詩記述這件事:「澄水一百步,世名譚子池。余詰陵陽叟,此池當因誰?父老為余說,本郡譚叔皮。開元末年中,生子字阿宜。墜地便能語,九歲多鬚眉。不飲亦不食,未嘗言渴饑。十五能行走,快馬不能追。二十入山林,一去無還期。父母憶念深,鄉間為立祠。大曆元年春,此兒忽來歸。頭冠簪鳳凰,身着霓裳衣。普遍拯疲俗,丁寧告親知。余為神仙官,下界不可祈。恐為妖魅假,不如早平夷。此有黃金藏,鎮在茲廟基。發掘散生聚,可以救貧羸。金出繼靈泉,湛若清琉璃。泓澄表符瑞,水旱無竭時。言訖辭沖虛,杳靄上玄微。凡情留不得,攀望眾號悲。尋稟神仙誡,徹廟斸(音chú,挖掘)開窺。果獲無窮寶,均融沾困危。巨源出嶺頂,噴湧世間稀。異境流千古,終年福四維。」

王可交


  

王可交,蘇州崑山人也,以耕釣自業,居于松江南趙屯村。年三十餘,莫知有真道。常取大魚,自喜以槌擊殺,煮之,擣蒜韭以食,常謂樂無以及。一旦棹漁舟,方擊楫高歌入江,行數里間,忽見一彩畫花舫,漾于中流。有道士七人,皆年少,玉冠霞帔,服色各異,侍從十餘人,總角雲鬟。又四人黃衣,乘舫。一人呼可交以姓名,方驚異,不覺漁舟已近舫側。一道士令總角引可交上舫,見七人面前,各有青玉盤酒器果子,皆瑩徹有光,可交莫識。又有女妓十餘人,悉持樂器。可交遠立於筵末,遍拜。七人共視可交,一人曰:「好骨相,合仙,生於凡賤,眉間已灸破矣。」一人曰:「與酒吃」。侍者瀉酒,而樽中酒再三瀉之不出,侍者具以告。道士曰:「酒是靈物,必得入口,當換其骨。瀉之不出,亦乃命也。」一人又曰:「與慄吃」。俄一人於筵上取二慄,付侍者與可交,令便吃。視之,其慄青赤,光如棗,長二寸許,嚙之有皮,非人間之慄,肉脆而甘如飴,久之食方盡。一人曰:「王可交已見之矣,可令去。」命一黃衣送上岸。于船邊覓所乘漁舟不見,黃衣曰:「不必漁舟,但闔眼自到。」於是闔眼,若風水林木浩浩之聲。令開眼,已到,失黃衣所在,但見峰巒重疊,松柏參天,坐于草中石上。及望見有門樓,人出入。俄頃採樵者並僧十餘人到,問可交何人,可交具以前事對。又問何日離家,可交曰:「今日早離家。」又問今日是何日,對是三月三日。樵者與僧驚:「今日是九月九,去三月三日已半年餘。」可交問地是何所,僧曰:「此是天台山瀑布寺前也。」又問此去華亭多少地,僧曰:「水陸千餘里。」可交自訝不已。乃為僧邀歸寺,設食,可交但言飽,不喜聞食氣,唯飲水耳。眾僧審問,極異之,乃以狀白唐興縣,以達台州,以聞。越州廉使王渢素奉道,召之見,極以為非常之事,神仙變化不可測也。可交身長七尺餘,儀貌殊異,言語清爽。渢嘆曰:「此誠真仙人也。」又以同姓,益敬之,飾以道服。而遣人至蘇州,以詰其實。具言三月三日,可交乘漁舟入江不歸,家人尋得漁舫,謂墮江死,漉之無跡,妻子以招魂葬訖。王渢具以表聞,詔甚稱異。後可交卻歸鄉裡,備話歷歷,及與鄉人到江上,指所逢花船之處依然。可交食慄後,已絶谷,動靜若有神助。不復耕釣,乃挈妻兒往四明山。二十餘年,復出明州賣藥,使人沽酒,得錢但施於人。時言藥則壺公所授,酒則餘杭阿母。相傳藥極去疾,酒甚醉人。明州裡巷,皆言王仙人藥酒,世間不及。道俗多圖其形像,有患掂及邪魅者,圖于其側即愈。後三十餘年,卻入四明山,不復出,今人時有見之者。(出《續神仙傳》)

【譯文】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