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唐詩鑑賞上 - 68 / 158
古典詩類 / 唐代詩人 / 本書目錄
  

唐詩鑑賞上

第68頁 / 共158頁。

 大小:

 第68頁

朗讀:

賈至寫過一首《早朝大明宮》,全詩是:「銀燭朝天紫陌長,禁城春色曉蒼蒼。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滿建章。劍佩聲隨玉墀步,衣冠身惹禦爐香。共沐恩波鳳池裡,朝朝染翰侍君王。」當時頗為人注目,杜甫、岑參、王維都曾作詩相和。王維的這首和作,利用細節描寫和場景渲染,寫出了大明宮早朝時莊嚴華貴的氣氛,別具藝術特色。

詩一開頭,詩人就選擇了「報曉」和「進翠雲裘」兩個細節,顯示了宮廷中莊嚴、肅穆的特點,給早朝製造氣氛。古代宮中,于天將亮時,有頭戴紅巾的衛士,于朱雀門外高聲喊叫,以警百官,稱為「鷄人」。「曉籌」即更籌,是夜間計時的竹簽。這裡以「鷄人」送「曉籌」報曉,突出了宮中的「肅靜」。尚衣局是專門掌管皇帝衣服的。「翠雲裘」是綉有彩飾的皮衣。「進」字前着一「方」字,表現宮中官員各遵職守,工作有條不紊。


  

中間四句正面寫早朝。詩人以概括敘述和具體描寫,表現場面的宏偉莊嚴和帝王的尊貴。層層疊疊的宮殿大門如九重天門,迤邐打開,深邃偉麗;萬國的使節拜倒丹墀,朝見天子,威武莊嚴。以九天閶闔喻天子住處,大筆勾勒了「早朝」圖的背景,氣勢非凡。「宮殿」即題中的大明宮,唐代亦稱蓬萊宮,因宮後蓬萊池得名,是皇帝接受朝見的地方。「萬國衣冠拜冕旒」,標誌大唐鼎盛的氣象。「冕旒」本是皇帝戴的帽子,此代指皇帝。在「萬國衣冠」之後着一「拜」字,利用數量上眾與寡、位置上卑與尊的對比,突出了大唐帝國的威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實的歷史背景。

如果說頷聯是從大處着筆,那麼頸聯則是從細處落墨。大處見氣魄,細處顯尊嚴,兩者互相補充,相得益彰。作者于大中見小,于小中見大,給人一種親臨其境的真實感。「仙掌」是形狀如扇的儀仗,用以擋風遮日。日光才臨,仙掌即動,「臨」和「動」,關聯得十分緊密,充分顯示皇帝的驕貴。「袞龍」亦稱「龍袞」,是皇帝的龍袍。「傍」字寫飄忽的輕煙,頗見情態。「香煙」照應賈至詩中的「衣冠身惹禦爐香」。賈至詩以沾沐皇恩為意,故以「身惹禦爐香」為榮;王維詩以帝王之尊為內容,故着「欲傍」為依附之意。作者通過仙掌擋日、香煙繚繞製造了一種皇庭特有的雍容華貴氛圍。

結尾兩句又關照賈至的「共沐恩波鳳池裡,朝朝染翰侍君王。」賈至時任中書舍人,其職責是給皇帝起草詔書檔案,所以說「朝朝染翰侍君王」,歸結到中書舍人的職責。王維的和詩也說,「朝罷」之後,皇帝自然會有事詔告,所以賈至要到中書省的所在地鳳池去用五色紙起草詔書了。「佩聲」,是以身上佩帶的飾物發出的聲音代人,這裡即代指賈至。不言人而言「佩聲」,于「佩聲」中藏人的行動,使「歸」字產生具體生動的效果。

這首詩寫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後三個階段,寫出了大明宮早朝的氣氛和皇帝的威儀,同時,還暗示了賈至的受重用和得意。這首和詩不和其韻,只和其意,雍容偉麗,造語堂皇,格調十分諧和。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簽》說:「盛唐人和詩不和韻」,于此可窺一斑。

(湯貴仁)

酬郭給事

酬郭給事

王維

洞門高閣靄餘暉,桃李陰陰柳絮飛。

禁裡疏鐘官舍晚,省中啼鳥吏人稀。

晨搖玉珮趨金殿,夕奉天書拜瑣闈。

強欲從君無那老,將因臥病解朝衣。

這首酬和詩,是王維晚年酬贈與給事中郭某的。「給事」,即給事中,是唐代門下省的要職,常在皇帝周圍,掌宣達詔令,駁正政令之違失,地位是十分顯赫的。王維的後半生,雖然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然而在官場上卻是「昆仲宦遊兩都,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舊唐書。王維傳》)因此,在他的詩作中,這類應酬的題材甚多。這首詩,既頌揚了郭給事,同時也表達了王維想辭官隱居的思想。寫法上,詩人又別具機杼。最突出的是捕捉自然景象,狀物以達意,使那頌揚之情,完全寓于對景物的描繪中,從而達到了避俗從雅的藝術效果。

詩的前兩句着意寫郭給事的顯達。第一句「洞門高閣」,是皇家的寫照,「餘暉」恰是皇恩普照的象徵。第二句「桃李陰陰」,是說郭給事桃李滿天下,而「柳絮飛」是指那些門生故吏個個飛揚顯達。這樣,前後兩句,形象地描繪出郭給事上受皇恩之曝,下受門生故吏擁戴,突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詩的三、四句寫郭給事居官的清廉閒靜。如果說前兩句的景狀是華艷的,這兩句就轉為恬淡了。一個「疏」字,一個「稀」字,正好點染了這種閒靜的氣氛。詩人描寫「省中啼鳥」這個現象,意味甚濃。一般說,官衙內總是政務繁忙,人來人往,現在居然可以聽到鳥兒的鳴叫聲,不正活畫出郭給事為官的閒靜嗎?

王維作詩,善於抓住自然界中平凡無奇的景或物,賦予它們某種象徵意義。「省中啼鳥」,看起來是描寫了景緻,其實,是暗喻郭給事政績卓著,時世太平,以致衙內清閒。雖是諛詞,卻不着一點痕跡。

五、六兩句,直接寫郭給事本人。早晨朝服盛裝,恭恭敬敬地去上朝面君,傍晚捧着皇帝的詔令向下宣達。他那恭謹的樣子,有一個「趨」和一個「拜」字生動地描寫出來了。「晨」、「夕」兩字,則使人感到他時時緊隨皇帝左右,處于怎樣一種令人囑目的地位!從全詩結構看,這裡是極揚一筆,為最後點出全詩主旨作好準備。

詩的末兩句作了一個急轉,從謙恭的語氣中寫出了詩人自己的意向:我雖想勉力追隨你,無奈年老多病,還是讓我辭官歸隱吧!這是全詩的主旨,集中地反映了詩人的出世思想。唐人的很多酬贈詩中,往往在陳述了對酬者的仰慕之後,立即表達希冀引薦提拔的用意。然而王維此詩,卻一反陳套,使人感到別開生面。

(李琳)

出塞作


  

出塞作

王維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

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鵰。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

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

本詩原注說:「時為御史監察塞上作」。開元二十五年(737)三月,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戰敗吐蕃,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這詩就寫在此時。

前四句寫邊境紛擾、戰火將起的形勢。「天驕」原為匈奴自稱,這裡借稱唐朝的吐蕃。「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寫居延關外長滿白草的廣闊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獵火,吐蕃正在這裡進行打獵活動,這是緊張局勢的一個信號。寫打獵聲勢之盛,正是渲染邊關劍拔弩張之勢。這兩句詩很容易使人聯想起高適《燕歌行》「單于獵火照狼山」之句,古詩中常常以「獵火」來暗指戰火。「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鵰」,進一步描寫吐蕃的獵手們在暮雲低垂,空曠無邊的沙漠上驅馬馳騁,在秋天草枯,動物沒有遮蔽之處的平原上射獵。這一聯象兩幅生動傳神、極具典型意義的塞上風俗畫,寫出吐番健兒那種盤馬彎弓、勇猛強悍的樣子,粗豪雄放;也暗示邊情的緊急,為詩的下半部分作了鋪墊。

前四句刻畫形象,有聲有色,是實寫;後四句便採用虛寫,寫唐軍針對這種緊張形勢而進行軍事部署。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