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頁
詹‧哈里遜已經極其令人信服地證明了,希臘人除了對於宙斯及其一族的正式崇拜而外,還有着許多其他更為原始的信仰是與野蠻儀式多少相聯繫着的。這些信仰在一定程度上都被吸收到奧爾弗斯主義裡面來,奧爾弗斯主義成了具有宗教品質的人們中間所流行的信仰。人們往往設想地獄是基督教的一種發明,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基督教在這方面所做的,僅僅是把以前流行的信仰加以系統化而已。從柏拉圖《國家篇》的開頭部分就可以看出,對死後被懲罰的恐懼在公元前五世紀的雅典是普遍的,而且在蘇格拉底至伊壁鳩魯的這一段時間內恐怕也不曾有所減少。(我不是說少數受過教育的人,而是說一般的居民。)當然通常也還把疫癘、地震、戰爭的失敗以及類似的災難,都歸咎于神的憤怒或者是未能注意預兆。我以為在關於通俗信仰的這個問題上,希臘的文學與藝術或許是誤人不淺的。我們關於十八世紀末期的衛理教派又能知道什麼呢,假如這個時期除了它那些貴族的書籍和繪畫而外,便沒有別的記錄保存下來的話?衛理派的影響就象希臘化時代的宗教性一樣,是來自下層的;到了鮑斯威爾和約書亞‧雷諾茲爵士的時代它已經是非常有勢力的了,儘管從他們兩人的作品裡看來,衛理教派影響的力量並不顯著。所以我們決不能用《希臘古瓶》的形象或者是詩人與貴族哲學家的作品,來判斷群眾的宗教。伊壁鳩魯無論從身世來說還是從他所交接的人來說,都不是貴族;也許這可以說明他對宗教的極端敵對的態度。
自從文藝復興以後,伊壁鳩魯的哲學主要是通過了盧克萊修的詩篇才為讀者們所知道的。如果讀者們並不是職業的哲學家,那末使他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唯物主義、否定天命、反對靈魂不朽這樣一些東西與基督教的信仰之間的對比了。特別使一個近代讀者感到驚異的是,這些觀點——這些觀點今天一般都認為是陰沉的、抑鬱的——竟是用來表現一種要求從恐懼的壓迫之下解放出來的福音的。宗教方面真誠信仰的重要性,盧克萊修是和任何基督徒一樣地深信不疑。盧克萊修在描敘了當人成為一種內心衝突的受難者的時候,是怎樣地力圖逃避自己並且枉然無益地想換個地方以求解脫之後,就說道:①
就是這樣每個人都想逃開自己——
而這個自己,說實話,他怎樣也逃不開;
與自己意願相反,他還是緊緊抓住它;
他憎恨自己,因為他老不舒服,
但卻不能認識他的病痛的原因;
是的,只要他能清楚地認識了它,
那麼,每個人就會把一切別的都拋開,
而首先去認識萬物的本性,
因為這裡成為問題的,
不是一個人的一朝一夕的境況,
而是永恆時間中的境況,
在人們死後那全部時間之中
他們所將要度過的那種境況。
伊壁鳩魯的時代是一個勞苦倦極的時代,甚至于連死滅也可以成為一種值得歡迎的、能解除精神苦痛的安息。但相反地,共和國末期對大多數羅馬人來說,卻並不是一個幻滅的時代:具有巨人般的精力的人們,正在從混亂之中創造出來一種為馬其頓人所未能創造的新秩序。但是對於置身於政治之外並且對於權力和掠奪毫不關心的羅馬貴族來說,則事情的演變一定是令人深為沮喪的。何況在這之外又加上了不斷的神經病的磨難,所以盧克萊修就把希望根本不生存當作是一種解脫,這是不足為奇的。
但是怕死在人的本能裡是如此之根深蒂固,以致于伊壁鳩魯的福音在任何時候也不能得到廣泛的流傳;它始終只是少數有教養的人的信條。甚至于在哲學家們中間,自從奧古斯都的時代以後也都是照例擁護斯多葛主義而反對伊壁鳩魯主義的。的確,自從伊壁鳩魯死後,伊壁鳩魯主義儘管日益萎縮,但仍然存在了六百年之久;可是隨着人們日益受到我們現世生活的不幸的壓迫,他們也就不斷地向宗教或哲學裡要求着更強烈的丹藥。哲學家們除了少數的例外,都逃到新柏拉圖主義裡面去了;而沒有受教育的人們便走入各種各樣的東方的迷信,後來又越來越多地走入基督教,基督教在其早期的形式是把一切美好都擺在死後的生活裡的,因此就給人們提供了一種與伊壁鳩魯的福音恰好相反的福音。然而與伊壁鳩魯非常之相似的各種學說,卻在十八世紀末葉被法國的philosophes(哲學家們)所復活了,並且被邊沁及其後學們傳到英國來;這是有意地要反對基督教而這樣做的,因為這些人對基督教的敵對態度和伊壁鳩魯對他當時的宗教是一樣的。
=============
①《希臘的原子論者與伊壁鳩魯》,西雷耳‧貝萊著,
1928年牛津版,第
221頁。貝萊先生對伊壁鳩魯做過專門的研究,他的書對於學者是極有價值的。
①斯多葛派對伊壁鳩魯是非常不公平的,例如艾比克泰德寫信給他說:「這就是你所宣揚的有價值的生活:吃,喝,淫,屙,睡」。見艾比克泰德《文集》,卷
2,第
20章。
②吉爾伯特‧穆萊,《五個階段》,第
130頁。
①約合美金二十元。
①奧德斯(W.J.Oates)著《斯多葛派與伊壁鳩魯派的哲學家》,第
47頁。在可能的地方我都引用奧德斯先生的譯文。
①(對伊壁鳩魯來說)「沒有痛苦的本身便是快樂,而且按他分析到最後,簡直是最真實的快樂」。貝萊,前引書,第
249頁。
①關於友誼這個題目以及伊壁鳩魯那種可愛的言行不一,可參閲貝萊,前引書,第
317-
320頁。
①在我們今天,艾丁頓解釋測不定原理時也提出了一種類似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