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史通義 - 40 / 112
史學論述類 / 章學誠 / 本書目錄
  

文史通義

第40頁 / 共112頁。

 大小:

 第40頁

朗讀:

學問文學,聰明才辨,不足以持世,所以持世者,存乎識也。所貴乎識者,非特能持風尚之偏而已也,知其所偏之中,亦有不得而廢者焉。非特能用獨擅之長而已也,知己所擅之長,亦有不足以該者焉。不得而廢者,嚴於去偽,(風尚所趨,不過一偏,惟偽託者,並其偏得亦為所害。)而慎於治偏,(真有得者,但治其偏足矣。)則可以無弊矣。不足以該者,闕所不知,而善推能者;無有其人,則自明所短,而懸以待之,(人各有能有不能,充類至盡,聖人有所不能,庸何傷乎?今之偽趨逐勢者,無足責矣。其間有所得者,遇非己之所長,則強不知為知,否則大言欺人,以謂此外皆不足道。夫道大如天,彼不見天者,曾何足論。己處門內,偶然見天,而謂門外之天皆不足道,有是理乎?曾見其人,未暇數責。)亦可以無欺於世矣。夫道公而我獨私之,不仁也。風尚所趨,循環往複,不可力勝,乃我不能持道之平,亦入循環往複之中,而思以力勝,不智也。不仁不智,不足以言學也。不足言學,而囂囂言學者乃紛紛也。

○知難


  

為之難乎哉?知之難乎哉?夫人之所以謂知者,非知其姓與名也,亦非知其聲容之與笑貌也;讀其書,知其言,知其所以為言而已矣。讀其書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言者,天下寥寥矣;知其所以為言者,百不得一焉。然而天下皆曰:我能讀其書,知其所以為言矣。此知之難也。人知《易》為卜筮之書矣;夫子讀之,而知作者有憂患,是聖人之知聖人也。人知《離騷》為詞賦之祖矣;司馬遷讀之,而悲其志,是賢人之知賢人也。夫不具司馬遷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不具夫子之憂,而欲知文王之憂,則几乎罔矣。然則古之人,有其憂與其志,不幸不得後之人有能憂其憂,志其志,而因以湮沒不章者,蓋不少矣。

劉彥和曰:「《儲說》始出,《子虛》初成,秦皇、漢武恨不同時,既同時矣,韓囚馬輕。」蓋悲同時之知音不足恃也。夫李斯之嚴畏韓非,孝武之俳優司馬,乃知之深,處之當,而出於勢之不得不然,所謂跡似不知而心相知也。賈生遠謫長沙,其後召對宣室,文帝至云:「久不見生,自謂過之」,見之乃知不及。君臣之際,可謂遇矣。然不知其治安之奏,而知其鬼神之對,所謂跡似相知而心不知也。劉知幾負絶世之學,見輕時流,及其三為史臣,再入東觀,可謂遇矣。然而語史才則千里降追,議史事則一言不合,所謂亦相知而心不知也。夫跡相知者,非如賈之知而不用,即如劉之用而不信矣。心相知者,非如馬之狎而見輕,即如韓之讒而遭戮矣。丈夫求知於世,得如韓、馬、賈、劉,亦云盛矣;然而其得如彼,其失如此。若可恃,若不可恃;若可知,若不可知,此遇合之知所以難言也。

莊子曰:「天下之治方術者,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夫「耳目口鼻,皆有所明,而不能相通。」而皆以己之所治,為不可加,是不自知之過也。天下鮮自知之人,故相知者少也。(凡對己護前不服善者,皆不甚自知者也。)世傳蕭穎士能識李華《古戰場文》,以謂文章有真賞。夫言根於心,其不同也如面。穎士不能一見而決其為華,而漫雲華足以及此,是未得謂之真知也。而世之能具蕭氏之識者,已萬不得一;若夫人之學業,固有不止於李華者,於世奚賴焉?凡受成形者,不能無殊致也。凡稟血氣者,不能無爭心也。有殊致,則入主出奴,黨同伐異之弊出矣。有爭心,則挾恐見破,嫉忌詆毀之端開矣。惠子曰:「奔者東走,追者亦東走;東走雖同,其東走之心則異。」今同走者眾矣,亦能知同步之心歟?若可恃,若不可恃,若可知,若不可知,此同道之知所以難言也。

歐陽修嘗慨《七略》四部,目存書亡,以謂其人之不幸。蓋傷文章之不足恃也。然自獲麟以來,著作之業,得如馬遷、班固為盛矣。遷則藏之名山,而傳之其人,固則女弟卒業,而馬融伏閤以受其書,於今猶日月也。然讀《史》、《漢》之書,而察徐廣、裴駰、服虔、應劭諸家之詁釋,其間不得遷、固之意者,十常三四焉。以專門之攻習,猶未達古人之精微,況泛覽所及,愛憎由己耶?夫不傳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傳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與愛憎不齊之數。若可恃,若不可恃;若可知,若不可知;此身後之知所以難言也。


  
人之所以異於木石者,情也。情之所以可貴者,相悅以解也。賢者不得達而相與行其志,亦將窮而有與樂其道;不得生而隆遇合於當時,亦將歿而俟知己於後世。然而有其理者,不必有其事,接以跡者,不必接以心。若可恃,若不可恃;若可知,若不可知。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嗟乎!此伯牙之所以絶弦不鼓,而卞生之所以抱玉而悲號者也。夫鷃鵲啁啾,和者多也。茅葦黃白,靡者眾也。鳳高翔於千仞,桐孤生於百尋,知其寡和無偶,而不能屈折以從眾者,亦勢也。是以君子發憤忘食,闇然自修,不知老之將至,所以求適吾事而已。安能以有涯之生,而逐無涯之毀譽哉?

○釋通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