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學論述 / 文史通義全書目錄
章學誠
文史通義 - 1

卷一 內篇一 ○易教上 六經皆史也。古人不著書,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六經皆先王之政典也。或曰:《詩》、《書》、《禮》、《樂》、《春秋》,則既聞命矣。《易》以道陰陽,願聞所以為政典,而與史同科之義焉。曰:聞諸夫子之言矣。「夫《易》開 ...

文史通義 - 2

欽明之為敬也,允塞之為誠也,歷象之為歷也,(歷象之歷,作推步解,非曆書之名。)皆先具其實而後著之名也。《易·革·象》曰:「澤中有火,君子以治歷明時。」其《彖》曰:「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歷自黃帝以來,代為更變,而夫子乃 ...


  
文史通義 - 3

諸子百家,不衷大道,其所以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者,則以本原所出,皆不外於《周官》之典守。其支離而不合道者,師失官守,末流之學,各以私意恣其說爾。非於先王之道,全無所得,而自樹一家之學也。至於佛氏之學,來自西域,毋論彼非世官典守之遺,且亦生於中 ...

文史通義 - 4

六藝並立,《樂》亡而入於《詩》、《禮》,《書》亡而入於《春秋》,皆天時人事,不知其然而然也。《春秋》之事,則齊桓、晉文,而宰孔之命齊侯,王子虎之命晉侯,皆訓誥之文也,而左氏附傳以翼經;夫子不與《文侯之命》同著於篇,則《書》入《春秋》之明證也 ...

文史通義 - 5

名臣章奏,隷於《尚書》,以擬訓誥,人所易知。撰輯章奏之人,宜知訓誥之記言,必敘其事,以備所言之本末,故《尚書》無一空言,有言必措諸事也。後之輯章奏者,但取議論曉暢,情辭慨切,以為章奏之佳也,不備其事之始末。雖有佳章,將何所用?文人尚華之習見 ...

文史通義 - 6

神奇化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解《莊》書者,以謂天地自有變化,人則從而奇腐雲耳。事屢變而復初,文飾窮而反質,天下自然之理也。《尚書》圓而神,其於史也,可謂天之至矣。非其人不行,故折入左氏,而又合流於馬、班,蓋自劉知幾以還,莫不以謂書教中絶,史 ...


  
文史通義 - 7

戰國之文,既源於六藝,又謂多出於《詩》教,何謂也?曰:戰國者,縱橫之世也。縱橫之學,本於古者行人之官。觀春秋之辭命,列國大夫,聘問諸侯,出使專對,蓋欲文其言以達旨而已。至戰國而抵掌揣摩,騰說以取富貴,其辭敷張而揚厲,變其本而加恢奇焉,不可謂 ...

文史通義 - 8

或曰:若是乎三代以後,六藝惟《詩》教為至廣也。敢問文章之用,莫盛於《詩》乎?曰:豈特三代以後為然哉?三代以前,《詩》教未嘗不廣也。夫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古無私門之著述,未嘗無達衷之言語也。惟託於聲音,而不著於文字,故秦人禁《詩》、 ...

文史通義 - 9

論文拘形貌之弊,至後世文集而極矣。蓋編次者之無識,亦緣不知古人之流別,作者之意指,不得不拘貌而論文也。集文雖始於建安,(魏文撰徐、陳、應、劉文為一集,此文集之始,摯虞《流別集》,猶其後也。)而實盛於齊、梁之際;古學之不可復,蓋至齊梁而後蕩然 ...

文史通義 - 10

然所指專言六經,則以先王政教典章,綱維天下,故《經解》疏別六經,以為入國可知其教也。《論語》述夫子之言行,《爾雅》為群經之訓詁,《孝經》則又再傳門人之所述,與《緇衣》、《坊》、《表》諸記,相為出入者爾。劉向、班固之徒,序類有九,而稱藝為六, ...


提示:


  





目前沒有閱讀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