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學論述 / 文史通義全書目錄
章學誠
文史通義 - 11

異學稱經以抗六藝,愚也。儒者僣經以擬六藝,妄也。六經初不為尊稱,義取經綸為世法耳,六藝皆周公之政典,故立為經。夫子之聖,非遜周公,而《論語》諸篇不稱經者,以其非政典也。後儒因所尊而尊之,分部隷經,以為傳固翼經者耳。佛老之書,本為一家之言,非 ...

文史通義 - 12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是未有人而道已具也。繼之者善,成之者性。是天著於人,而理附於氣。故可形其形而名其名者,皆道之故,而非道也。道者,萬事萬物之所以然,而非萬事萬物之當然也。人可得而見者,則其當然而已矣。人之初生,至於什伍千百,以及 ...


  
文史通義 - 13

或曰:孔子既與周公同道矣,周公集大成,而孔子獨非大成歟?曰:孔子之大成,亦非孟子所謂也。蓋與周公同其集羲、農、軒、頊、唐、虞、三代之成,而非集夷、尹、柳下之成也。蓋君師分而治教不能合於一,氣數之出於天者也。周公集治統之成,而孔子明立教之極, ...

文史通義 - 14

《易》曰:「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矣。然而不知道而道存,見謂道而道亡。大道之隱也,不隱於庸愚,而隱於賢智之倫者紛紛有見也。蓋官師治教合,而天下聰明範於一,故即器存道,而人心無越思。官師治教分,而聰明才智,不入於範圍 ...

文史通義 - 15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蓋夫子所言,無非性與天道,而未嘗表而著之曰,此性此天道也。故不曰性與天道,不可得聞;而曰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聞也。所言無非性與天道,而不明著此性與天道者,恐人舍器而求道也。夏 ...

文史通義 - 16

古人之學,不遺事物,蓋亦治教未分,官師合一,而後為之較易也。司徒敷五教,典樂教冑子,以及三代之學校,皆見於制度。彼時從事於學者,入而申其占畢,出而即見政教典章之行事,是以學皆信而有徵,而非空言相為授受也。然而其知易入,其行難副,則從古已然矣 ...


  
文史通義 - 17

沈楓墀以書問學,自愧通人廣坐,不能與之問答。余報之以學在自立,人所能者,我不必以不能愧也。因取譬於貨殖,居布帛者,不必與知粟菽,藏藥餌者,不必與聞金珠;患己不能自成家耳。譬市布而或闕於衣材,售藥而或欠於方劑,則不可也。或曰:此即蘇子瞻之教人 ...

文史通義 - 18

或曰:子言學術,功力必兼性情,為學之方,不立規矩,但令學者自認資之所近與力能勉者,而施其功力,殆即王氏良知之遺意也。夫古者教學,自數與方名,誦詩舞勺,各有一定之程,不問人之資近與否,力能勉否。而子乃謂人各有能有所不能,不相強也,豈古今人有異 ...

文史通義 - 19

周衰文弊,諸子爭鳴,蓋在夫子既歿,微言絶而大義之已乖也。然而諸子思以其學易天下,固將以其所謂道者,爭天下之莫可加,而語言文字,未嘗私其所出也。先民舊章,存錄而不為識別者,《幼官》、《弟子》之篇,《月令》、《土方》之訓是也。(《管子·地圓》, ...

文史通義 - 20

嗚呼!世教之衰也,道不足而爭於文,則言可得而私矣;實不充而爭於名,則文可得而矜矣。言可得而私,文可得而矜,則爭心起而道術裂矣。古人之言,欲以喻世;而後人之言,欲以欺世。非心安於欺世也,有所私而矜焉,不得不如是也。古人之言,欲以淑人;後人之言 ...


提示:


  





目前沒有閱讀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