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史通義 - 2 / 112
史學論述類 / 章學誠 / 本書目錄
  

文史通義

第2頁 / 共112頁。

 大小:

 第2頁

朗讀:

欽明之為敬也,允塞之為誠也,歷象之為歷也,(歷象之歷,作推步解,非曆書之名。)皆先具其實而後著之名也。《易·革·象》曰:「澤中有火,君子以治歷明時。」其《彖》曰:「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歷自黃帝以來,代為更變,而夫子乃為取象於澤火,且以天地改時、湯武革命為革之卦義;則《易》之隨時廢興,道豈有異乎?《易》始羲、農,而備於成周;歷始黃帝,而遞變於後世;上古詳天道,而中古以下詳人事之大端也。然卦氣之說,雖創於漢儒,而卦序卦位,則已具函其終始;則疑大撓未造甲子以前,羲農即以卦畫為歷象,所謂天人合於一也。《大傳》曰:「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此黃帝未作干支之前所創造也。觀於羲和分命,則象法文宜,其道無所不備,皆用以為授人時也。是知上古聖人,開天創製,立法以治天下,作《易》之與造歷,同出一源,未可強分孰先孰後。故《易》曰:「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書》曰:平秩敬授,作訛成易。皆一理也。

夫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又曰:「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學《易》者,所以學周禮也,韓宣子見《易·象》、《春秋》,以為周禮在魯。夫子學《易》而志《春秋》,所謂學周禮也。夫子語顏淵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是斟酌百王,損益四代,為萬世之圭臬也。歷象遞變,而夫子獨取於夏時;筮占不同,而夫子獨取於《周易》。此三代以後,至今循行而不廢者也。然三代以後,歷顯而《易》微;歷存於官守,而《易》流於師傳;故儒者敢於擬《易》,而不敢造歷也。歷之薄蝕盈虧,有象可驗,而《易》之吉凶悔吝,無跡可拘;是以歷官不能穿鑿於私智,而《易》師各自為說,不勝紛紛也。故學《易》者,不可以不知天。(觀此,益知《太玄》、《元包》、《潛虛》之屬,乃是萬無可作之理,其故總緣不知為王制也。)


  

○易教下

《易》之象也,《詩》之興也,變化而不可方物矣。《禮》之官也,《春秋》之例也,謹嚴而不可假借矣。夫子曰:「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君子之於六藝,一以貫之,斯可矣。物相雜而為之文,事得比而有其類。知事物名義之雜出而比處也,非文不足以達之,非類不足以通之;六藝之文,可以一言盡也。夫象歟,興歟,例歟,官歟,風馬牛之不相及也,其辭可謂文矣,其理則不過曰通於類也。故學者之要,貴乎知類。

象之所包廣矣,非徒《易》而已,六藝莫不兼之,蓋道體之將形而未顯者也。雎鳩之於好逑,樛木之於貞淑,甚而熊蛇之於男女,象之通於《詩》也。五行之徵五事,箕畢之驗雨風,甚而傅岩之入夢賚,象之通於《書》也。古官之紀雲鳥,《周官》之法天地四時,以至龍翟章衣,熊虎志射,象之通於《禮》也。歌協陰陽,舞分文武,以至磬念卦疆,鼓思將帥,象之通於《樂》也。筆削不廢災異,《左氏》遂廣妖祥,象之通於《春秋》也。《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萬事萬物,當其自靜而動,形跡未彰而象見矣。故道不可見,人求道而恍若有見者,皆其象也。

有天地自然之象,有人心營構之象。天地自然之象,《說卦》為天為圜諸條,約略足以盡之。人心營構之象,睽車之載鬼,翰音之登天,意之所至,無不可也。然而心虛用靈,人累於天地之間,不能不受陰陽之消息,心之營構,則情之變易為之也。情之變易,感於人世之接構,而乘於陰陽倚伏為之也。是則人心營構之象,亦出天地自然之象也。


  

《易》象雖包六藝,與《詩》之比興,尤為表裡。夫《詩》之流別,盛於戰國人文,所謂長於諷喻,不學《詩》,則無以言也。(詳《詩教》篇。)然戰國之文,深於比興,即其深於取象者也。《莊》、《列》之寓言也,則觸蠻可以立國,蕉鹿可以聽訟。《離騷》之抒憤也,則帝闕可上九天,鬼情可察九地。他若縱橫馳說之士,飛箝捭闔之流,徙蛇引虎之營謀,桃梗土偶之問答,愈出愈奇,不可思議。然而指迷從道,固有其功;飾奸售欺,亦受其毒。故人心營構之象,有吉有凶;宜察天地自然之象,而衷之以理,此《易》教之所以范天下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