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經學考 - 11 / 27
中國哲學類 / 佚名 / 本書目錄
  

經學考

第11頁 / 共27頁。

 大小:

 第11頁

朗讀:

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議禮、制度、考文,皆以經義為本。後世右文之主,不過與其臣宴飲賦詩,追《卷阿》矢音之盛事,未有能講經議禮者。惟漢宣帝博征群儒,論定五經于石渠閣。章帝大會諸儒于白虎觀,考詳同異,連月乃罷;親臨稱制,如石渠故事;顧命史臣,著為《通義》;為曠世一見之典。《石渠議奏》今亡,僅略見于杜佑《通典》。《白虎通義》猶存四卷,集今學之大成。十四博士所傳,賴此一書稍窺崖略。國朝陳立為作《疏證》,治今學者當奉為瑰寶矣。章帝時,已詔高才生受《古文尚書》、《毛詩》、《榖梁》、《左氏春秋》,而《白虎通義》采古文說絶少,以諸儒楊終、魯恭、李育、魏應皆今學大師也。靈帝熹平四年,詔諸儒正定五經,刊于石碑。蔡邕自書丹,使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後儒晚學,咸取則焉。尤為一代大典。使碑石尚在,足以考見漢時經文。惜六朝以後,漸散亡,僅存一千九百餘字于宋洪氏《隷釋》。有《魯詩》、小夏侯《尚書》、《儀禮》、《公羊春秋》、《魯論語》,蓋合《易》為六經。而五經外增《論語》,《公羊春秋》有傳無經,漢時立學官本如此。宋蓬萊閣刻石又壞;今江西南昌、浙江紹興兩府學重刻,止有六百七十五字,與世傳古文經字多不同。漢石經是隷書,非魏三體石經;是立於太學門外,非鴻都門。前人說者多誤,詳見杭世駿《石經考異》、馮登府《石經補考》。

王充《論衡》曰:「夫五經亦漢家之所立;儒生善政大義皆出其中;董仲舒表《春秋》之義,稽合于律,無乖異者。然則,《春秋》,漢之經。孔子製作,垂遺于漢。」案王仲任以孔子製作垂遺于漢,此用《公羊春秋》說也。《韓敕碑》云:「孔子近聖,為漢定道。」《史晨碑》云:「西狩獲麟,為漢製作。」歐陽修以漢儒為狹陋,孔子作《春秋》,豈區區為漢而已哉!不知聖經本為後世立法,雖不專為漢,而繼周者漢,去秦閏位不計,則以聖經為漢製作,固無不可。且在漢當言漢;推崇當代,即以推崇先聖。如歐陽修生於宋,宋尊孔子之教,讀孔子之經,即謂聖經為宋製法,亦無不可。今人生於大清,大清尊孔子之教,讀孔子之經,即謂聖經為清製法,亦無不可。歐公之言何拘閡之甚乎!漢經學所以盛,正以聖經為漢製作,故得人主尊崇。此儒者欲行其道之苦衷,實聖經通行萬世之公理。或疑獲麟製作,出自讖緯家言;赤鳥端門,事近荒唐,詞亦鄙俚;《公羊傳》並無明說,何休不應載入《解詁》。然觀《左氏傳》「其處者為劉氏」,孔疏云:「插注此辭,將以媚世。明帝時,賈逵上疏云:『五經皆無證圖讖明劉氏為堯後者,而《左氏》獨有明文。』竊謂前世藉此欲求道通,故後引之以為說耳。」據疏,是後漢尚讖記;不引讖記,人不尊經。而《左氏》家增竄傳文,《公羊》家但存其說于注,則《公羊》家引讖之罪視《左氏》家當未減矣。


  

後漢取士,必經明行修;蓋非專重其文,而必深考其行。前漢匡、張、孔、馬皆以經師居相位,而無所匡救。光武有鑒於此,故舉逸民,賓處士,褒崇節義,尊經必尊其能實行經義之人。後漢三公,如袁安、楊震、李固、陳蕃諸人,守正不阿,視前漢匡、張、孔、馬大有薰蕕之別。《儒林傳》中所載如戴憑、孫期、宋登、楊倫、伏恭等,立身皆有可觀。范蔚宗論之,以為:「所談者仁義,所傳者聖法也。故人識君臣父子之綱,家知違邪歸正之路。自桓、靈之間,君道秕僻,朝綱日陵,國隙屢啟。自中智以下靡不審其崩離,而權強之臣息其窺盜之謀,豪俊之夫屈于鄙生之議者,人誦先王言也,下畏逆順勢也。……跡衰敝之所由致,而能多歷年所者,斯豈非學之效乎!」顧炎武以范氏為知言,謂:「三代以下,風俗之美,無尚于東京者。」然則,國家尊經重學,非直肅清風化,抑可搘拄衰微。無識者以為經學無益而欲去之,觀于後漢之時,當不至如秦王謂儒無益人國矣。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