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晚清文選 - 310 / 483
古典散文類 / 林則徐等 / 本書目錄
  

晚清文選

第310頁 / 共483頁。

 大小:

 第310頁

朗讀:

中國考據詞章之學,浩如煙海。橫經者千百,通經者不及一二。《勸學篇》所述守約之旨,至為切當。竊謂宜取各經中微言大誼,訓詁名物,門分類別,提要鈎元,著為《群經通義》。史學則取歷代大政大事,表其沿革,紀其本末,著為《歷代通史》。性理之學,西儒名理專家,近蓋益邃。唐宋以來,儒家派別,刺取精要,各存門徑,以備參稽,亦關要義。周秦諸子,涂徑較繁。其于治理,各有所見。有明以前,究心蓋寡。國朝學家,頗事校勘。實亦未洞源流。宜分別真偽,略宗《班志》之例,析其派別,而引伸發明其義旨,勒成一書。以上四端,中學粗具。折詳略之衷,辨精粗之倫,須由博學通才,任其理董。普通課本,于此取裁。若夫舊學專家,能為伏生、轅固、馬融、鄭元其人者,亦聖教之功臣,儒林所不廢也。至于詞章之學,如古文詩賦詞曲之類,則篤嗜者,自力專門。書楷繪畫西法測繪不在此列篆刻之流,則資生者別為藝術。于求才取士之途,不當參預。誠恐耗力無用者之多也。

○文敝篇


  

文字,名學也。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用鄭注大哉言乎!文字之學,關係國政若是其較然也。蓋文字者,名此事,名此事,物之理也。理在事物之間,甚深微妙。欲使附麗乎心志,惟文字為之著明焉,傳遞焉。理有精粗淺深,人有智愚賢不肖。而其急需乎文字之著明傳遞也從同。故文字之道,必極乎易知簡能,而後利用廣溥,而萬族咸賴。吾嘗竊嘆乎吾國民智之難開,則以文字之繁難界隔乎事物心志相通之途。有若嚴關鑰之啟,甚非易易。試較之。

文字簡易之國,如電報之與驛傳,遲速迥殊,而民智之進步,其速率亦因以迥殊。綜其大凡,一曰:字義難識也;二曰:律例不一也;三曰:宗派繁多也。何以言字義難識也?文字之大源有三,音形義也。有啼笑而音顯,有語言而音備。音者,無人不識者也。形須目驗手觸。目所不能驗,手所不能觸,而形之道窮。形者,有識有不識者也。義由心靈。心靈尋繹,條理始顯。義者,識之者少,不識者多也。古初人民,知覺短少,但識實象,不識虛理。故中國文字象形,西墨斯科、埃及古字,亦象形。文字之源出於圖畫。西人多宗此說。繼而知其用之窮,而不能廣也,故皆相率而變。西國勇于變,而以音系字。臘丁文亦音紐。中國怯于變,而衍成六書。六書之體,交迕錯綜。撮其大旨,則以義系字而已。以音系字,其道簡易。是故有語言之國,即有文字。如歐美非澳及吾亞滿蒙西域東洋,無不有拼音之文字也。且能語言之人,即能文字之人。故歐美各國,農夫販豎,婦人孺子,無不識字之人也。以義系字,其道繁難。故源流繁多,部居分析。音韻有古今之異,體制有正俗之殊,訓詁有雅變之別。淹博之士,沉思廣覽,甫克周知。占畢小儒,白首茫然,如涉煙霧。劉熙《釋名》,即音求義。孫炎《反切》,考字定音。皆潛懷覺悟,思稍通音義之郵,而其道尚隘。至守溫以三十六字母之說,流行中國,意欲整齊文字,考見原音。惜乎信從未廣。國初古韻家祖述其說。迨後轉闢守溫,幾于殺鄧析而用其竹刑者也。顧以今日文字方音參差,欲以字母之法繩之一律,既已甚難。而聲音之與形體,絶不相蒙。恐強作區分,終無條理。此盧氏贛章,蔡氏錫勇,沈氏學諸家,皆欲以省筆改制字形,純以音系。皆持之有故者矣。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