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晚清文選 - 202 / 483
古典散文類 / 林則徐等 / 本書目錄
  

晚清文選

第202頁 / 共483頁。

 大小:

 第202頁

朗讀:

二百年來,其國漸被風化,文事益盛。國人以本國文字纂整合書,不下數十百種。然限于疆域,傳至中國者絶少。其國民各分種族,曰薩刺瓦族,曰力丁族,曰芬族,曰日耳曼人,曰猶太散民,皆重希臘教門,亦天主教別派也。曰韃韃裡族,遊牧于國南鄙,奉回教,即西域回部種類,曰甲才族,亦遊牧于國東南鄙,奉佛教,即中國蒙古之別部也。初蒙古土爾扈特部與准噶爾構釁,北依俄羅斯。俄羅斯以額濟勒河地處之,乃明季時事也。至乾隆三十六年,土爾扈特汗渥巴錫率其河東戶口十餘萬人至伊犁歸附。其河西戶口尚居俄羅斯,皆習佛教。道光二十五年,俄羅斯國王表言,《丹珠爾經》乃佛教所重,而本國無之,奏求頒賜。上命發雍和宮藏本八百餘冊賜之。越數月,其國王因肄業換班學生進京,乃盡繕俄羅斯所有書籍來獻,凡三百五十七號,每號為一帙,裝飾甚華,有書有圖。惟通體皆俄羅斯字,人不盡識。當事者議發還之。或曰:「斯乃所以為報也,卻之轉拂遠人之情。則奏請收存於理藩院,以俟暇日將翻譯焉。」於是軍機處存注檔冊,例須先譯書名,乃得其三百五十七號之書目。好事者爭相傳錄,余亦得而┢焉。考其中言彼國史事、地理、武備、算法之書十之五,醫藥、種樹之書十之二,字學、訓解之書十之二。其天主教書,與夫詩文等類,僅十之一而已。此其中足備掌故考核者多矣。置之典屬,掌之樞廷,將來取次譯之,于邊防軍政,大有裨益,其所繫豈淺鮮哉!昔大西洋利瑪竇等,以明萬曆時入中國,獻所著各書,當時稱為盛事。不知西洋距中國絶遠,利瑪竇等自進所為書,與其國王無與也。至如艾儒略之《職方外紀》,南懷仁之《坤輿圖說》,皆入中國後所編纂,類多張大彼教,誇詫誕謾之詞,不足為據。今俄羅斯漸被文德,淪浹已久,其國王自獻書籍至三百餘種之多,皆確實而有征。既遠勝艾南諸書之荒陋,又其慕德恭順之懷,迥逾尋常,尤為自古所未有。夫豈明代利瑪竇等進書之事,所可比擬于萬一哉!余謂此千古稀逢之盛會也,不可以不記。因次其書目于左,以告來者。

☆王炳燮○蘇松水利考


  

蘇松田賦甲于天下,以其地處膏腴,多水澤而利於灌溉也。然而偶值潦歲,即至田廬淹沒。是得水之利,而亦受其害,此水利所以不可不講也。蘇松于古為揚州地。《禹貢》云:三江既入,震澤底定,此言水利之權輿也。震澤即今太湖。三江之說不一,就蘇松而言,則不必遠求,第言太湖下流之三江可也。東江婁江,故跡久湮,惟吳淞一江,尚仍其舊。則就今日而言,亦不必泥古三江,第言今日之水道可也。

明季以來,言吳中水利者,以劉家河白茆河合吳淞江,為湖水入海之三大支,以當古之三江。蓋太湖北受荊溪百瀆,南受天目諸山之水,匯為巨浸。由吳江之十八港十七橋寶帶橋,吳縣之鯰魚口大缺口胥口銅坑口,分流散入澱山陽城昆承龐山獨墅九里三泖諸湖,淳涵蓄泄,以資灌溉,吳淞白茆劉河暨諸支港,分道達海。必下流通暢,斯引吸太湖,自無壅潦之虞,從前支流淤塞,吳中頻有水患。自道光癸未以後,疏濬不止一次,然後來水患,仍未能免。己酉之災,更甚于癸未。後雖屢次復浚,而一遇霪霖,低田輒被淹浸,其故何也?考明初夏尚書治水浙西時,吳淞闊一百五十丈。至隆慶間,海忠介公挑浚吳淞江,自黃渡至宋家橋長八十里,江面舊三十丈,增開十五丈。夫自夏公之時至隆慶,一百五十丈之江面,止存三十丈者,以劉河大開之後,水道分而為之遞減也。然自海公增開,江面之闊四十五丈,後三十餘年而又旋塞。萬曆年間,蘇松道許公開濬吳淞,不數年而又塞,蓋下流通潮之處,濁沙淤澱,日積一錢之厚,一歲之積,三尺有餘,無怪乎挑浚之後,不數年而復淤塞也。推諸白茆劉河通潮處,莫不皆然。下流既塞,則疏泄不暢。所以一遇霖潦,便至成災,亦其勢然也。

又嘗考之,白茆港劉家河暨七浦塘福山口,為蘇州東北泄水之巨川。吳淞江暨大黃浦,又蘇松南北交境泄水之大道。通潮之處,濁沙既易淤澱。今之黃浦腹處,適當上海東偏,頻歲以來,淤漲數十丈,浦身漸狹,異域之人,貪踞地利,挑土填築,方且未已,亦為害水道之一端。竊恐將來重煩疏濬,不獨吳淞白茆劉河諸港而已也。必也相其奪水之地,大加開濬,以次施功,而又修圩岸以禦橫流,復板閘以防淤澱。使蘇屬之三十六浦,松屬之八匯,皆得以時節宣旱潦,則蘇松之民,可以長享水利,而無慮水潦為害矣。

○上李伯相論畿南水患書


  

永定河僅恃堤工,久失疏濬,以至受病日深,河身高仰。非得實心任事熟悉河務之人,精詳測視,徹底施工,誠不足為一勞永逸之計。然畿南水患,不徒在永定一河也。蓋水之為物,必有所蓄泄,斯不患其漲溢。假使各處澱濼,一一深通,各州縣多有溝渠,雖遇暴水,下游不及宣洩,而水有所容,亦不至氾濫為害,縱氾濫亦不至害若今之甚也。昔陸清獻宰靈壽,多開溝渠,人非議之。後值水發,獨不為災,是其已事。某向曾經過西澱,見澱水淤淺,多有占種茭蘆芋慄等物。居民無知貪利,致沙停水淺,灘漲日多,恐各澱亦皆不免同此情形。似宜俟水勢退落,周視各澱濼,擇其淤淺尤關緊要處所,大加疏濬,以工代賑。目前救活饑民無算,而日後庶免墊溢之災,當今要務,似無逾此。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