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晚清文選 - 147 / 483
古典散文類 / 林則徐等 / 本書目錄
  

晚清文選

第147頁 / 共483頁。

 大小:

 第147頁

朗讀:

英法軍以海口封凍為虞,皆于初冬退去。議者始悟咸豐七年廣州被陷之後,未始不可善為講解。內外大臣無一諳洋情者,遂於剛柔緩急取與操縱之訣,未能適中機宜。又或專為身謀,玩視大局,瞢然置之不理。使彼激而生變,紛紜者數年。局勢乃彌棘矣。不然,則乘大沽挫敗之後,隱示轉圜。倘得能者善為迎距,則八年原許之款,或可擇其重者抽去一二。即使仍用前約,其愈于十年所定之款猶多。且敵情叵測,大沽北塘與各海口,皆當嚴備。夫瀕海設防,猶在海駕舟也。舟之大數十丈,鑿方寸之孔,縱水漏入,則全舟沉矣。寇一入口,內地震驚,防不勝防。彼且反客為主。又以津沽屏蔽京師,而能戰之兵,實不滿萬。亦覺軍勢過單。況騎隊不敵槍隊,更出人意計外乎?自古戰守和互相為用,兩國修好,軍衛不撤,設防之無害于和,亦明矣。是故戰愈奮,守愈固,則和愈速。不戰不守,和亦雖久。要挾孔多,和固受瘥,自然之理也。北塘撤防為議和地,時論頗歸咎于載垣、端華、肅順之誤大計。彼時三人讚襄密勿,其責自無可辭。蓋戰和兩歧,斷非萬全之策。若十年之役,仍能卻敵,勿令深入,則彼已頻年動眾,師勞餉匱,勢當自沮。然後遣明煉沉毅夙有威望之大臣,馳赴上海,揆時度勢,與之定議,豈不癒于天津立約哉!豈不更愈于京師立約哉!

☆黎庶昌○周以來十一書應立學議


  

昔周衰,孔子自衛反魯,憂道不行,退而贊《易》、敘《書》、刪《詩》、定《禮》、《樂》修《春秋》,垂範百王,是為六經,尊盛與道無極。《樂經》遭秦而闕,僅存其五。然而孔子沒門弟子各闡師說,曾子述《孝經》,游夏之徒撰《論語》,左丘明公羊谷梁傳《春秋》。至戰國而有《孟子》。《爾雅》、《禮記》,浸尤晚出。自是而七經九經十一經之名以立。及至孟蜀刻石成都,十三經遂著為令,其于孔子所刪定,固已增益其七八矣。唐雖以經升老子,而不久即廢。南宋時,朱子作集注,始於《戴記》中摘出《大學》《中庸》,以配《論語》《孟子》,題曰四書,詔學者讀書當自四書始。淳熙以降,翕然宗之。元皇慶中,定製以四書試士。明代樂其易簡,因仍不革,學使者校藝,專以《論》《孟》《學》《庸》發題,先四書而後五經,廢註疏而遵朱說,道術因之一變。

我聖祖仁皇帝高宗純皇帝深維其弊,力矯末流,詔撰七經、傳說、彙纂、義疏等,頒諸學官,示天下以實事求是之旨,包舉漢宋,不名一家。康熙乾隆以還,巨儒雲興,經學由是盛絶。然所廢舉,亦只系傳注之間,非于經外別立一書,以崇配者也。嘗謹按國家自府廳州縣學政校士,以及鄉會試,雖以四子五經垂教,舍是莫由進身,而私家誦讀,往往溢出令甲,頗有視為不刊之典者。

當周末時,莊子著書多寓言,然其指事類情,于諸子中最為瑰放特出。陸德明釋文,已列為經,而作之音義。淮南王安稱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離騷》兼之。王逸注《楚詞》,尊《離騷》曰經,朱子從而不廢。後世騷學選學,相因為用,欲祛文章流別之偽,《文選》其最要矣。司馬遷《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其閎識孤懷,蓋未易幾也。班孟堅紀述漢事,斷代為書,文字之淵源,經書之大法,粲然畢備。許叔重《說文解字》,博奧精嚴,六藝遺文,賴以不墜,實軼《爾雅》一經之上。本朝蔚成絶學。《儀禮》十七篇,士禮雖存,頗闕王朝邦國舊典。欲觀後世帝王因襲之跡,惟杜氏《通典》,馬氏《通考》,博要能通。《通鑒》上續《左氏》,事始三家分晉,體大而思精,言馴而不雜,則亦優視聖作矣。杜子美冠絶古今詩人,韓愈文章粹然一出於正,其道自比孟子。使孔門用詩文,二子者入室矣。校此數家之言,兼包大小,豈非文武道不墜地在人,卓然俟聖不惑者哉。故其書之傳遠者,一二千歲,少亦七八百年,非有名爵利祿之資。然而歷世相承,誦習不絶,精深博篤,取用宏多,有以協人心眾好之同,如饑渴飲食不可一日離也,其視為經固已久矣。

往者嘗與曾文正公討論群籍,公獨以謂子若莊子,詞若《離騷》,集若《文選》,史若兩司馬氏班氏,小學若許氏,典章若杜氏馬氏,詩文若子美杜氏,昌黎韓氏,所謂曠代命世大才也。躋其書以配經典,誰曰不宜?今以功令之所頒若彼,學士大夫之所誦習若此。記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又曰:民之所好好之。竊謂《莊子》以下十一書,宜因私家肄習,特為崇異,立入學官,使列十三經後,以《莊子》次《孟子》,《楚詞》、《文選》、《杜詩》、《韓文》次《毛詩》,《史記》、《漢書》次《尚書》,《通鑒》次《左氏》,《通典》《文獻》、《通考》次《三禮》,《說文》次《爾雅》,各降一等,命曰亞經。俾天下人士,益隆所習,咸馳騖乎通儒。于以廣學甄微,翼贊聖業,非復訁叟聞曲學之私,將樂與海內知言君子,一平其議也。


  

☆張文虎○書清芬集後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