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頁
這本《比較哲學》分為兩部分。前半四章講理論,後半四章講實際。前半題名為「哲學中的實證性」(Positivity,不知這樣譯對不對)。這顯然是從實證主義發展出來的理論。十九世紀中葉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出來以後,有一種思潮影響學術界,這就是認為人類文化也同生物和社會一樣,有一個共同的階梯格子,一層一層從「野蠻」到「文明」,而「文明」的最高峰是在歐洲。這時歐洲資產階級正在按照自己的面貌改造全世界,到處推行資本主義化,把殖民主義當作「白人的負擔」,好象全人類都得照他們所經歷的文化階梯一級一級「進化」到同他們一樣。到二十世紀初期,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一思潮有了發展,認為人類文化是一個統一體,於是世界文學和世界哲學的想法出現。當然這往往還是歐洲人以他們自己的成就作為高峰和標尺來衡量一切,還是認為世界各民族都得照他們經歷的階梯格子「進化」。這種思潮和十八世紀的世界統一文化的想法也不是一回事,各有本身的內容和時代背景。這種文化「進化論」,包括「傳播論」,當然要受到不同意見的挑戰。於是又有了文化「相對論」,認為各民族文化有自己的發展規律,不必遵循同一格式。比方說,今天的猴子不見得將來變成人,它們並不就是同古猿一樣。這樣,又有人從文化的「功能」方面探索各種不同文化的內在規律。二十世紀中期以後,結構主義的,語義學的,環境一生態學的,還有各種新的進化論的學派都出現了。以上這些發展主要表現在文化人類學和社會學方面,可是不能不影響到哲學和文學的研究。比較文學興旺起來,比較哲學也提了出來,各有種種科學實驗。這本《比較哲學》是法國人的著作而納入英國人編的《國際心理學、哲學、科學方法論叢書》之中,代表了一種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