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徐霞客遊記 - 234 / 338
古典散文類 / 徐宏祖 / 本書目錄
  

徐霞客遊記

第234頁 / 共338頁。

 大小:

 第234頁

朗讀:

山巔有石九枚,其高逾於人,駢立峰頭,土人為建九子母廟,以石為九子,故以山為九子母也。余時心知正道在中,疑東北之岐為便道,且可一瞰川流,遂從之。一里抵大營莊,則川流轟轟在下,舟不能從水,陸不能從峽,必仍還大路,逾坳乃得;於是返轍,從峰西逾嶺北下。共二里,有小水自西南峽來,渡之。復西上逾坡,則坡北峽中,螳川之水,自九子母山之東破峽北出,轉而西,繞山北而墜峽,峽中石又橫岨而層閡之,水橫衝直搗,或跨石之頂,或竄石之脅,湧過一層,復騰躍一層,半裡之間,連墜五六級,此石龍壩也。此水之不能通舟,皆以此石為梗。昔治水者多燔fán焚燒石鑿級,不能成功,土人言鑿而輒長,未必然也。

石級既盡,峽亦北轉。路從峽西山上,隨之北行。下瞰級盡處,峽中有水一方,獨清瀦,土人指為青魚塘,言塘中青魚大且多。按《志》,昆陽平定鄉小山下有三洞,泉出匯而為潭,中有青魚白魚,俗呼隨龍魚,豈即此耶?北二里,峽稍開,有村在其下,為青魚塘村。北二里,西北躡一嶺,此嶺最高,始東見觀音山與羅漢寺碧鷄山,兩峰東峙。又北見遙山一重,橫亙眾山之北,西盡處特聳一峰最高,為筆架山;其西又另起一峰,與之駢立,則老龍之龍山也;東盡處分峙雙岫,亦最高,為進耳山,其南坳稍伏而豁,則大道之碧鷄關也。兩最高之間,有尖峰獨鋭,透穎于橫脊之南,是為龍馬山,其下則沙河之水所自來也。惟西向諸山稍伏而豁,大道之往迤西者從之,而老脊反自伏處南度。


  

老龍之脊,西北自麗江、鶴慶東,南下至楚雄府南,又東北至祿豐、羅次北境,又東至安寧州西北境,東突為龍山;遂南從安寧州之西,又南度三泊縣之東,又南向繞昆陽州之西南,乃折而東經新興州北,為鐵爐關;又東經江川縣北,為關索嶺。

又東峙為屈顙巔山,乃折而東北,為羅藏山,則滇池、撫仙湖之界脊也。

始西一里,逾其巔。又西北下一里,則螳川之水,自嶺之北麓環而西,又轉而南。嶺西有村,瀕川而居,置渡川上,是曰武趣河,昆陽西界止此,過渡即為安寧州界。武趣之河,繞村南曲,復轉西峽去;路渡河即西北上坡。連越土壠二重,共五里,北下,有水一塘在東塢中。又北二里,有水一塘在西塢中。又北一里半,有村在路東。又北一里半,坡乃北盡,坡北始開東西大塢。乃下坡西向行塢中,二里,有水東北自北界橫亙中尖峰下來,是為沙河。其流頗大,石樑東西跨之。

河從樑下南去,螳川之水,自武趣西峽轉而北來,二水合于梁南,半裡,遂西北至安寧州城之南,於是北向經城東而北下焉。過沙河橋,又西北一里,則省中大道自東北來,螳大川自城南來,俱會于城東,有巨石樑東西跨川上,勢甚雄壯。

過梁即為安寧城。

入其東門,闤闠頗集,乃沽飲于市,為溫泉浴計。飲畢,忽風雨交至。始持傘從南街西行,已而知道祿裱大道,乃返而至東門內,從東街北行。半裡,過州前,從其東復轉北半裡,有廟門東向,額曰「靈泉」,余以為三潮聖水也,入之。有巨井在門左,其上累木橫架為梁,欄上置轆轤以汲取水,乃鹽井也。

其水咸苦而渾濁殊甚,有監者,一日兩汲而煎焉。

安寧一州,每日夜煎鹽千五百斤。城內鹽井四,城外鹽井二十四。每井大者煎六十斤,小者煎四十斤,皆以桶擔汲而煎于家。

又西轉過城隍廟而北,半裡,出北門。風雨淒淒,路無行人,餘興不為止,冒雨直前。

隨螳川西岸而北,三里半,有村在西山麓,其後廟宇東向臨之,余不入。又北二里半,大路盤山西北轉;有岐下坡,隨川直北行。余乃下從岐,一里半,有舟子艤舟渡,上川東岸,雨乃止。復循東麓而北,抵北嶺下,川為嶺扼,西向盤壑去,路乃北向陟嶺。

嶺頗峻,一里逾嶺北,又一里,下其北塢,有小水自東北來,西注于川,橫木橋度之。共一里,又西北上坡,有村當坡之北,路從其側,一里,逾坡而北。再下再上,共三里,西瞰螳川之流,已在崖下。崖端有亭,忽從足底湧起,俯瞰而異之。亟舍路西向下,入亭中,見亭後石骨片片,如青芙蓉湧出。其此復有一亭,下乃架木而成者。瞰其下,則中空如井,有懸級在井中,可以宛轉下墜。余時心知溫泉道尚當從上北行,而此奇不可失,遂從級墜井下。其級或鑿石、或嵌木,或累梯,共三轉,每轉約二十級,共六十級而至井底。井孔中僅圍四尺,其深下垂及底約四五丈。井底平拓,旁裂多門,西向臨螳川者為正門,南向者為旁門。


  
旁門有屏斜障,屏間裂竅四五,若窗欞戶牖,交透疊印,土人因號之曰「七竅通天」。

「七竅」者,謂其下之多門:「通天」者,謂其上之獨貫也。旁門之南,崖壁巉削,屏列川上;其下洞門,另闢駢開,凡三四處,皆不甚深透,然川漱于前,崖屏于上,而洞門纍纍,益助北洞之勝。再南,崖石轉突處,有一巨石下墜崖側,迎流界道,有題其為「醒石」者,為冷然筆。

冷然,學道楊師孔號。楊系貴州人。石北危崖之上,有大書「虛明洞」三大字者,高不能矚其為何人筆。其上南崖,有石橫斜作垂手狀,其下亦有洞西向,頗大而中拓,然無嵌空透漏之妙。

「虛明」二字,非此洞不足以當之。

「虛明」大書之下,又有刻「聽泉」二字者,字甚古拙,為燕泉筆。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