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徐霞客遊記 - 119 / 338
古典散文類 / 徐宏祖 / 本書目錄
  

徐霞客遊記

第119頁 / 共338頁。

 大小:

 第119頁

朗讀:

岩右崖前一石平突溪上,若跏趺之座,上有垂乳滴溜,正當其端,而端為溜滴,白瑩如玉,少窪而承之,何啻仙掌之露盤也。由其側攀崖而北,又連門兩龕,內俱明潔無纖污,而右壁回嵌,色態交異,皆如初墜者。其前崖上,亦有一柱旁溪而起,中復纖圓若指,上抵洞頂,復結為幢絡緊束的絲線,散為蛟龍,繞纖指下垂,環而夭矯者數縷,皆有水滴其端。其內近龕處,復有一石圓起三尺,光瑩如瓶卣yǒu古代青銅酒器,以手拍之,聲若宏鐘,其旁倒懸之石,聲韻皆然,而此則以突豎而異耳。此三洞者,內不相通而外成聯璧,既有溪以間道,復有竅以疏明,既無散漫之滴亂灑洞中,又有垂空之乳恰當戶外,臥雲壑而枕溪流,無以逾此!此溪東上層之崖也。其入南與下層並峙之崖相隔無幾,而中有石壁下插溪根,無能外渡。

稍內有隙南入,門曲折而內宛轉,倒垂之龍,交繆膠着、粘附縱橫。


  

冀其中通南崖,而尚有片石之隔,若鑿而通之,取道于此,從下層台畔結浮橋以渡老君座後,既可以兼上下兩崖之勝,而宛轉中通,無假道于外,以免投空之險,真濟勝之妙術也。

時余雖隨下溜其中,計上躋無援,隔溪呼僧棲中搨碑者,乞其授索垂崖,庶可輓之而上。而拓者不識外轉之道,漫欲以長梯涉溪。而溪既難越,梯長不及崖之半,即越溪亦不能下。徬徨久之,擬候岩僧參慧歸,覓道授索,予過午猶未飯,反覆環眺,其下見豎隙,雖無可攀援,而其側覆崖反有凹孔,但上瞰不得見,而下躋或可因。遂聳身從之,若鳥斯翼,不覺已出阱而透井,其喜可知也。仍從莽中下山,一里,由石樑轉入岩而飯焉。下午,以衣褌kūn褲積垢,就溪浣濯,遂抵暮。

約厥明焉。余待之甚悶。

〔聞西南十里古鼎山,有龍岩高懸,鐵旗新闢,且可從真仙后溯靈壽上流。〕欲以下午探古鼎鐵旗岩,新開者。而拓者既去,參慧未歸,姑守囊岩中,遂不得行。

初五日吳道與境禪之徒始至,為拓韓碑。

其碑甚大,而石斜列,余先列木橫架,然猶分三層拓,以橫架中礙,必拓一層解架,而後可再拓也。然所拓甚草率,而字大鎸淺,半為漫漶模糊不清,余為之剜污補空,竟日潤色之,而終有數字不全。會拓者以余紙拓《元祐黨籍》、此碑為崖而大,此攜碑而整。

《老君洞圖》與像。下午,僧道乃去,余潤色韓碑抵暮。

初六日洞中事完,余欲一探鐵旗岩,遂為行計。而是日雨復沛然,余不顧,晨餐即行。一里,過來時橫列之北洞,又半裡,抵橫列之南洞,雨勢彌大。余猶欲一登南洞,乃攀叢披茅,冒雨而上,連抵二崖下,竟不得洞。

雨傾盆下注,乃倚崖避之。益不止,頂踵淋漓,崖不能久倚,遂去蓋拄傘為杖,攀茅為絙,覆冒雨下。蓋其洞尚東,余所躋者在西,下望則瞭然,而近覓則茫不得見耳。又冒雨一里,南過安靈潭。

又半裡,西渡溪,乃從岐西向山坳。半裡,逾坳而西,路漸大,雨漸殺。透山峽而出,共一里,南逾小橋,〔即來時橫涉小溪上源也,〕則仰望橋南山半,有洞北向,有路可登,亟從之。洞入頗深,而無他岐,土人製紙于中,紙質甚粗,而池灶烘具皆依岩而備。中雖無人,知去古鼎不遠。乃就其中絞衣去水,下山,循麓再西,則村店鱗次,稱山中聚落之盛焉。

問所謂鐵旗岩者,居人指在西北峰半。又半裡,抵其峰之東南,見峰腰岩罅層出,余以為是矣。左右覓路不得,為往返者數四。既乃又西,始見山半洞懸于上,閣倚于前,而左右終不得路。復往返久之,得垂釣童子為之前導。蓋其徑即在山下,入處為水淹草覆,故茫無可辨。稍上即得層級,有大木橫偃級旁,上叢木耳,下結靈芝,時急於入岩,不及細簡。

及抵岩,則岩門雙掩,以繩綰扣,知僧人不在,而雨猶沛,為之推扉以入。其岩南向,正與百步塘南之陸壠山相對。蓋岩前古鼎之推扉以入。

其岩南向,正與百步塘南之陸壠山相對。

蓋岩前古鼎村之山峙于左,沸水岩之山峙于右,岩懸山半,洞口圓通,而閣衙于內。其內不甚寬廣,叢列神像,右轉宏擴而闇然,數丈之內,亦迴環無他岐入矣。洞內之觀雖乏奇瑰,而洞之勝,頗饒罨映。


  
鐵旗之名,其以峰著,非以洞著耶!

環視僧之爂具,在右轉洞中,而臥帳設于前閣。因登其上,脫衣絞水而懸之窗間,取僧所留衣掩體以俟之。過午,望見山下一僧,戴笠撥茅而登,既久不至,則採耳盈筐,故遲遲耳。

初至,以余擅啟其閉,辭色甚倨傲慢。余告以遠來遇雨,不得不入以待餔. 初辭以無米且無薪,余先窺其盎有夙儲指存余的柴米等,不直折之而穿,強其必炊。既炊,余就與語,語遂合,不特炊米供飯,且瀹耳為蔬,更覓薪炙衣焉。

其僧好作禪語。

楚人。

既飯,酬以錢,復不納。時雨漸止,余因問龍岩所在。僧初住山,誤以沸水岩為龍岩,指余西南入。

余初不知,從之。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