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徐霞客遊記 - 67 / 338
古典散文類 / 徐宏祖 / 本書目錄
  

徐霞客遊記

第67頁 / 共338頁。

 大小:

 第67頁

朗讀:

瀟江東岸,又有塔臨江,與此山夾瀟而為永之水口者也。蓋北即西山北走之脈,更北盡于瀟、湘合流處,至此其中已三起三伏,當即《志》所稱萬石山,而郡人作記或稱為陶家沖,土名。

或稱為芝山,似形似名。


  

或又鎸崖歷亭,《序》謂此山即柳子厚西山,後因產芝,故易名為芝,未必然也。

越嶺而北,從嶺上東轉,前望樹色掩映,石崖藿珮,知有異境。亟下崖足,仰而望之,崖巔即山巔,崖足即山足半也。

其下有庵倚之,見路繞其北而上,乃不入庵而先披找尋路。

遙望巔崖聳透固奇,而兩旁亂石攢繞,或上或下,或起或伏,如蓮萼芝房,中空外簇,隨地而是。小徑由其間上至崖頂,穿一石關而入。有室南向,門閉不得入,繞其南至西,復穿石峽而入焉,蓋其側有東西二門雲。室止一楹,在山頂眾石間。仍從其西峽下至崖足,一路竹木扶疏,玉蘭鋪雪,滿地餘香猶在。入崖下庵中,有白衣大士甚莊嚴,北有一小閣可憩,南有一淨侶結精廬依之。門在其左,初無從知,問而得之,猶無從進,〔僧〕忽從內啟扉門揖入,從之。小庭側竇,穿臥隙而上,則崖石穹然,有亭綴石端,四窗空明,花竹掩映,極其幽奧。

僧號覺空,堅留淪茗,余不能待而出。

仍從舊路,南至浮橋。

〔聞直西四十里有寺曰石門山,最勝,以渴登朝陽岸,不及往。〕令顧奴從橋東溯瀟放舟南上;余從橋西,仍過愚溪橋,溯瀟西崖南行。一里,大道折而西南,〔道州道也。〕由岐徑東南一里,則一山怒而豎石奔與江鬥。逾其上,俯而東入石關,其內飛石浮空,下瞰瀟水,即朝陽岩矣。其岩後通前豁,上覆重崖,下臨絶壑,中可憩可倚,雲帆遠近,縱送其前。惜甫佇足而舟人已放舟其下,連聲呼促,余不顧。崖北有石蹬直下緣江,亟從之。蹬西倚危崖,東逼澄江,盡處忽有洞岈然,高二丈,闊亦如之,亦東面臨江,溪流自中噴玉而出,蓋水洞也。洞口少入即轉而南,平整軒潔,大江當其門,泉流界其內,亦可憩可濯,乃與上岩高下擅奇,水石共韻者也。入洞五六丈,即匯流滿洞。洞亦西轉而黑,計可揭qì輓衣涉水而進,但無火炬,而舟人遙呼不已,乃出洞門。

〔其北更有一岩,覆結奇〕雲,下插淵黛,土人橫杙yì小木樁架板如閣道。然第略為施欄設幾,即可以坐括水石,恐綴瓦備扁,便傷雅趣耳。徙倚久之,仍從石磴透出岩後,遂凌絶頂。

其上有佛廬官閣,石間鐫刻甚多,多宋、唐名蹟,而急不暇讀,以舟人促不已也。

下舟溯江,漸折而東,七里至香爐山。山小髻,獨峙于西岸,山,江中乃石骨攢簇而成者。其上佳木扶搖,其下水竅透漏。最可異者,不在江之心,三面皆沙磧環之,均至山足則決而成潭,北西南俱若界溝,然沙遜于外,而水繞其內,其東則大江之奔流矣。蓋下流之沙不能從水而上,而上流之沙何以不逐流而下,豈日夜有排剔之者耶?亦理之不可解也。

下午過金牛灘,其上有金牛嶺,一峰尖峭,而分聳三峰,斜突而橫騫,江流直搗其脅。至是舟始轉而南,得風帆之力矣。

是晚宿于廟下,舟行共五十里,陸路止二十里也。

先是,余聞永州南二十五里有澹岩之勝,欲一遊焉。不意舟行五十里而問之,猶在前也。計當明晨過其下,而舟人莽不肯待。余念陸近而水遠,不若聽其去,而從陸躡之,舟人乃首肯。


  
十五日五更聞雨聲泠泠,達旦雷雨大作。不為阻,亟炊飯。五里至岩北,力疾登涯,與舟人期約定會于雙牌。雙牌者,永州南五十里之鋪也。永州南二十五里為岩背,陸路至此與江會。陸路從此南入山,又二十五里而至雙牌;水路從此東迂溯江,又六十里而至雙牌。

度舟行竟日,止可及此,余不難以病體追躡也。

岩背東北臨江,從其南二里西向入山,山石忽怒湧作攫人狀。已而望見兩峰前突,中有雲廬高敞,而西峰聳石尤異,知勝在是矣。及登之,而官舍半頽。先是望見西峰之陽,洞門高張,至是路從其側而出,其上更見石崖攢舞,環玦東向,其下則中空成岩,容數百人,下平上穹,明奧幽爽,無逼仄昏暗之狀病。其北洞底亦有垂石環轉,覆楞分內外者,巨石磊砢luǒ雜亂堆放界道,石上多宋、元人題鎸。

黃山谷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最愛此岩,謂為此中第一,非以其幽而不閟,爽而不露耶?

岩東穿腋竅而上,有門上透叢石之間,東瞰官舍後回谷,頓若仙凡分界。岩西南又闢一門,逾門而出其右,石壁穹然,有僧寮倚之,西眺山下平疇,另成一境,桑麻其中。有進賢江發源自西南龍洞,〔洞去永城西南七十里。江〕東來直逼山麓,而北入于瀟。進賢江側又有水洞,去此二里,秉炬可深入,昔人謂此洞水陸濟勝,然不在一處也。

按澹岩之名,昔為澹姓者所居。而舊經又云,有正實者,秦時人,遁世于此,始皇三召不赴,復屍解焉,則又何以不名周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