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圖,字少伯,掖縣人。以拔貢生官直隷無極縣知縣,謝病歸。圖讀書十行俱下,天才卓越。工詩古文詞,力屏近世浮靡之習。嘗曰:「文非司馬子長,詩非蘇、李,不足為師法也。」徐松為濟南濼源書院山長,見圖詩,嘆曰:「三百年來無此作矣!」著有鴻桷齋詩文集。山左稱詩者,王士禎、趙執信以後,以圖為巨擘雲。
李兆洛,字申耆,陽湖人。嘉慶十年進士,選庶吉士。改令鳳台,俗獷悍多盜,地接蒙城、阜陽,遠者至百八十里,官或終任不一至。兆洛親行縣,辨其裡落繁耗、地畝廣袤饒瘠,次第經理之。焦岡湖,漢芍陂也,濱淮,易為災。乃增堤防,設溝閘,歲以屢豐。擇耆老勸民孝謹,優敘之。於僻遠設義學,為求良師。其捕盜,尤為人所喜稱。嘗騎率健勇出不意得其魁,因察而撫之。兆洛嘗曰:「鳳、潁、泗民氣可用,揀集五千人,方行天下有餘矣。然唯其豪能使之,官帥至千里外,必客兵勢勝足相鈐制乃可。」兆洛在縣七年,以父憂去,遂不出。主講江陰書院幾二十年,以實學課士,其治經學、音韻、訓詁,訂輿圖,考天官歷術及習古文辭者輩出。如江陰承培元、宋景昌、繆尚誥、六承如等,皆其選也。
兆洛短身碩腹,豹顱剛目,望之若不可近,而接人和易,未嘗疾言遽色。資恤故舊窮乏無不至。藏書逾五萬卷,皆手加丹鉛,尤嗜輿地學。其論文欲合駢散為一,病當世治古文者知宗唐、宋不知宗兩漢,因輯駢體文鈔。其序略雲:「自秦迄隋,其體遞變,而文無異名。自唐以來,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為駢體。為其學者,亦自以為與古文殊路。夫氣有厚薄,天為之也;學有純駁,人為之也;體格有遷變,人與天參焉者也;義理無殊途,天人合焉者也。得其厚薄純雜之故,則於其體格之變,可以知世焉;於其義理之無殊,可以知文焉。文之體至六代而其變盡,夫沿其流極而溯之以至乎其源,則其所出者一也。」卒,年七十一。其自著曰養一齋集。所輯有皇朝文典、大清一統輿地全圖、鳳台縣誌、地理韻編。
培元,字守丹。優貢生。著說文引經證例、籀雅、經滯揭{豬木}。
景昌,字冕之。縣學生。著星緯測量諸篇。
尚誥,字芷卿。舉人。著古韻譜、雙聲譜、經星考。
承如及族人嚴,皆貢生。兆洛訂輿地圖,六氏兩生所手繪也。
錢儀吉,字衎石,嘉興人,尚書陳群曾孫。父福胙,侍讀學士。儀吉生有五色文禽翔其室,故初名逵吉,後易焉。嘉慶十三年進士,選庶吉士。改戶部主事,累遷至工科給事中。皆能舉其職,因公罷歸。
儀吉治經,先求古訓,博考眾說,一折衷本文大義,不持漢、宋門戶。嘗著經典證文、說文雅厭。雅厭者,以十九篇之次,寫九百四部之文,而以經籍傳注推廣之。其讀史,補晉兵志、朔閏諸表,撰三國晉南北朝會要,體例視徐天麟有所出入,不限斷以本書。又仿宋杜大珪名臣琬琰碑傳集,得清臣工文儒等八百餘人,輯錄之為碑傳集。後卒於大梁書院,年六十八。
從弟泰吉,字警石。少孤,執喪盡哀禮。與儀吉以學行相磨,遠近盛稱「嘉興二石」。為詩文原本情性,讀其辭,知其於孝友最深也。以廩貢生得海寧州學訓導。居間務讀書,自經史百氏下逮唐、宋以來詩文集,靡不博校。以其學語諸生,諸生之賢且文者大附。嘗修學宮,以費所羨修海昌備志。既又得民間節孝行者千餘事為旌之,曰:「吾職也。」再三請,必得乃已。為訓導幾三十年,不以枝官自放曠。粵寇陷浙,往依曾國籓,卒於安慶。著曝書雜誌、甘泉鄉人稿。儀吉子寶惠,泰吉子炳森,皆能世其學。
包世臣,字慎伯,涇縣人。少工詞章,有經濟大略,喜言兵。嘉慶十三年舉人,大挑以知縣發江西。一權新喻,被劾去。復隨明亮征川、楚,發奇謀不見用,遂歸,卜居金陵。世臣精悍有口辯,以布衣遨遊公卿間。東南大吏,每遇兵、荒、河、漕、鹽諸钜政。無不屈節諮詢,世臣亦慷慨言之。
初,海盜蔡牽犯上海,鎮道迎世臣閲沿海島嶼。見黃浦停泊商船千艘,遂建海運可救漕弊之議。遊袁浦,值河事亟,箸策河四略。是時鹽法以兩淮為大,私梟充斥,議者爭言緝私。世臣擬多裁鹽官,惟留運司主錢糧,場大使督灶戶,不分畛域,仿現行鐵硝之例,聽商販領本地官印照,赴場繳課買鹽。州縣具詳,運司存核,則場官不能乾沒正課;而轉輸迅速,則鹽價必鋭減;私鹽皆輸官課,課入必倍。以之津貼辦公,並增翰、詹、科、道廉俸,為計甚便。
其論西北水利曰:「今國家南漕四百萬石,中歲腴田二百萬畝所產也。有田四百萬畝,歲入與佃半之,遂當全漕。先減運十之一,糶其穀及運資置官屯,遞減至十年,則漕可罷,賦可寬。以其盈餘量加賦餉,而官可廉,兵可練。不然,漕東南以贍西北,浮收勒折,日增一日,竭民力,積眾怒。東南大患,終必在此。」
世臣能為大言。其論書法尤精,行草隷書,皆為世所珍貴。著有小倦遊閣文集,別編為安吳四種。
齊彥槐,字梅麓,婺源人。嘉慶十三年召試舉人,明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金匱令。毀淫祠,歲旱,勤賑務。擢蘇州府同知,陳海運策,巡撫召詰之,條舉以對,巡撫不能難,終以更張寢其事。後十餘年,改行海運,仍仿其法焉。嘗制渾天儀、中星儀,並各為之說,及龍尾、恆升二車,便民運水。又著北極星緯度分表、海運南漕叢議、梅麓詩文集。
姚椿,字春木,婁縣人。父令儀,四川布政使,又屢參戎幕。椿高才博學,幼隨父遊歷諸行省,洞知閭閻疾苦,慨然欲效用於世。
以國子監生試京兆,日與洪亮吉、楊芳燦、張問陶輩文酒高會,才名大起。顧試輒不遇。既,又受學於姚鼐,退而發宋賢書讀之,屏棄夙習,壹意求道,泊如也。嘗得寶應硃澤澐遺著,嘆曰:「此真為程、硃之學者!」親詣其墓拜之,申私淑之禮。道光元年,舉孝廉方正,不就。主書院講席,以實學勵諸生。其論文必舉桐城所稱,曰:「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又曰:「文之用有四:曰明道,曰記事,曰考古有得,曰言詞深美。」其錄清代人文八十餘卷,一本此旨。著有通藝閣錄、晚學齋文錄。
顧廣譽,字維康,平湖人。優貢生,舉鹹豐元年孝廉方正。寇亂,未廷試。廣譽慕其鄉張履祥、陸隴其之為人,刻意厲行。其治經一依程端禮讀書分年日程遺法。著學詩詳說,用力至勤。又憫晚近喪祭禮廢,恩紀衰薄,婚娶僭侈逾度,乃變通古禮,酌時俗之宜,成四禮榷疑八卷。姚椿推為一時宗匠。有悔過齋文稿。卒於上海龍門書院。
張鑒,字春冶,歸安人。巡撫阮元築詁經精舍西湖,鑒及同裡楊鳳苞、施國祁肄業其中,皆知名。嘉慶初,副榜貢生。元剿海寇,賑兩浙水災,一資鑒贊畫。時方議海運,鑒力主之。以為河運雖安,費钜;海運費省,得其人熟習海道,未嘗不安。乃著海運芻言,凡料淺占風之法,定盤望星之規,放洋泊舟之處,考之甚悉,侍郎英和亟稱其書。道光四年,河決高家堰,漕運阻。英和遂奏行海運,多採用鑒說。卒,年八十三。著十五經叢說、西夏紀事本末、眉山詩案廣證。
鳳苞,字傅九。元編經籍篡詁,鳳苞與分纂。熟明季事,嘗為南疆逸史跋十二篇,傳於時。晚館郡城陳氏,其書室為鄭元慶魚計亭,人以為元慶復生雲。
國祁,字非熊。與鳳苞皆廩膳生。國祁病金史蕪雜,積二十餘年,成金史詳校。以其帙繁,乃列舉條目為金源劄記。又作元遺山集箋、金源雜事詩。國祁工詩文,善填詞。家貧,為人主計市肆中。有一樓,顏曰吉貝居,著書其中,毀於火,著述多燼。
黃易,字小松,錢塘人。父樹穀,以孝聞,工隷書,博通金石。易承先業,於吉金樂石,寢食依之,遂以名家。官山東運河同知,勤於職事。嘗得武班碑及武梁祠堂石室畫像於嘉祥,乃即其地起武氏祠堂,砌石祠內。又出家藏精拓雙鈎鋟木。凡四方好古之士得奇文古刻,皆就易是正,以是所蓄甲於一時。自乾、嘉以來,漢學盛行,群經古訓無可蒐輯,則旁及金石,嗜之成癖,亦一時風尚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