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史稿 下 - 344 / 575
歷史類 / 趙爾巽等 / 本書目錄
  

清史稿 下

第344頁 / 共575頁。

 大小:

 第344頁

朗讀:

初,順治二年詔修明史,未幾罷。康熙四年,又詔修之,亦止。十八年,命徐元文為監修,取彭孫遹等五十人官翰林,與右庶子盧君琦等十六人同為纂修。斯同嘗病唐以後史設局分修之失,以謂專家之書,才雖不逮,猶未至如官修者之雜亂,故辭不膺選。至三十二年,再召王鴻緒於家,命偕陳廷敬、張玉書為總裁。陳任本紀,張任志,而鴻緒獨任列傳。乃延斯同於家,委以史事,而武進錢名世佐之。每覆審一傳,曰某書某事當參校,顧小史取其書第幾捲至,無或爽者。士大夫到門諮詢,了辯如響。

嘗書抵友人,自言:「少館某所,其家有列朝實錄,吾默識暗誦,未敢有一言一事之遺也。長遊四方,輒就故家耆老求遺書,考問往事。旁及郡志、邑乘,私家撰述,靡不搜討,而要以實錄為指歸。蓋實錄者,直載其事與言,而無可增飾者也。因其世以考其事,覈其言而平心察之,則其人本末可八九得矣。然言之發或有所由,事之端或有所起,而其流或有所激,則非他書不能具也。凡實錄之難詳者,吾以他書證之。他書之誣且濫者,吾以所得於實錄者裁之。雖不敢具謂可信,而是非之枉於人者蓋鮮矣。昔人於宋史已病其繁蕪,而吾所述將倍焉。非不知簡之為貴也,吾恐後之人務博而不知所裁,故先為之極,使知吾所取者有所捐,而所不取,必非其事與言之真,而不可溢也。」又以:「馬、班史皆有表,而後漢、三國以下無之。劉知幾謂得之不為益,失之不為損。不知史之有表,所以通紀、傳之窮者。有其人已入紀、傳而表之者,有未入紀、傳而牽連以表之者。表立而後紀、傳之文可省,故表不可廢。讀史而不讀表,非深於史者也。」嘗作明開國訖唐、桂功臣將相年表,以備採擇。其後明史至乾隆初大學士張廷玉等奉詔刊定,即取鴻緒史槁為本而增損之。鴻緒槁,大半出斯同手也。


  

平生淡於榮利,脩脯所入,輒以以周宗黨。故人馮京第死義,其子沒入不得歸,為醵錢贖之。尤喜獎掖後進。自王公以至下士,無不呼曰萬先生。李光地品藻人倫,以謂顧寧人、閻百詩及萬季野,此數子者,真足備石渠顧問之選。而斯同與人往還,其自署則曰「布衣萬某」,未嘗有他稱也。卒,年六十。著歷代史表,創為宦者侯表,大事年表二例。又著儒林宗派。

名世,字亮工。康熙四十二年一甲進士,授編修。夙負文譽,王士禎見其詩激賞之。鴻緒聘修明史,斯同任考核,付名世屬辭潤色之。官至侍讀,坐投詩諂年羹堯奪職。

劉獻廷,字繼莊,大興人,先世本吳人也。其學主經世,自象緯、律歷、音韻、險塞、財賦、軍政、以逮岐黃、釋老之書,無所不究習。與梁谿顧培、衡山王夫之、南昌彭士望為師友,而復往來崑山徐乾學之門。議論不隨人後。萬斯同引參明史館事,顧祖禹、黃儀亦引參一統志事。獻廷謂諸公考古有餘,實用則未也。

其論方輿書:「當於各疆域前,測北極出地,定簡平儀制度,為正切線表,而節氣之後先,日食之分秒,五星之淩犯占驗,皆可推矣。諸方七十二候不同,世所傳者本之月令。乃七國時中原之氣候,與今不合,則歷差為之。今宜細考南北諸方氣候,取其核者詳載之,然後天地相應,可以察其遷變之微矣。燕京、吳下,水皆南流,故必東南風而後雨,衡、湘水北流,故必北風而後雨。諸方山水向背分合,皆紀述之,而風土之剛柔,暨陰陽燥濕之徵,可次第而求矣。」

其論水利,謂:「西北乃先王舊都,二千餘年未聞仰給東南。何則?溝洫通,水利修也。自劉、石雲擾,以訖金、元,千餘年未知水利為何事,不為民利,乃為民害。故欲經理天下,必自西北水利始矣。西北水利,莫詳於水經酈注。雖時移勢易,十猶可得六七。酈氏略於東南,人以此少之。不知水道之當詳,正在西北。」於是欲取二十一史關於水利農田戰守者,考其所以,附以諸家之說,為之疏證。凡獻廷所撰著,類非一人一時所能成,故卒不就。

又嘗自謂於華嚴字母悟得聲音之道,作新韻譜,足窮造化之奧。證以遼人林益長之說,益自信。其法先立鼻音二,各轉陰、陽、上、去、入之五音共十聲,而不歷喉齶舌齒脣之七位。故有橫轉,無直送,則等韻重疊之失去。次定喉音四,為諸韻之宗,從此得半音、轉音、伏音、送音、變喉音。又以二鼻音分配之,一為東北韻宗,一為西南韻宗,八韻立,而四海之音可齊。於是以喉音互相合,得音十七;喉音鼻音互相合,得音十;又以有餘不盡者三合之,得音五:共三十二音,為韻父,而韻歷二十二位,為韻母。橫轉各有五子,而萬有不齊之聲攝於此矣。

同時吳殳盛稱其書。他所著多佚。歿後,弟子黃宗夏輯錄之,為廣陽雜記。全祖望稱為薛季宣、王道父一流雲。

邵遠平,字戒三,仁和人。康熙三年進士,選庶吉士。歷戶部郎中,出為江西學政,擢光祿寺少卿。試鴻博,授侍讀,至少詹事,致仕歸。以書史自娛,於世務泊如也。聖祖南巡,賜禦書「蓬觀」額,因自號蓬觀子。遠平高祖經邦,明正德中進士,刑部員外郎。以建言獲罪。著弘簡錄,起唐迄宋,附以遼、金,未遑及元也。遠平循其例續之,刊除舊史衤復重不雅馴者,入制誥於帝紀,采著作於儒林,而文苑分經學、文學、藝學三科,十三志則分載於紀傳,名曰元史類編。硃彞尊稱其書非官局所能逮也。別著史學辨誤,京邸、粵行等集。

同邑吳任臣,字志伊。志行端慤,強記博聞,為顧炎武所推。以精天官、樂律試鴻博,入翰林,承修明史歷志。著周禮大義、禮通、春秋正朔考辨、山海經廣注、託園詩文集,而十國春秋百餘卷尤稱淹貫。其後如謝啟昆之西魏書,周春之西夏書,陳鱣之續唐書,義例皆精審,非徒矜書法,類史鈔也。

謝啟昆,字藴山,南康人。乾隆二十五年進士。由編修簡鎮江知府,後至廣西巡撫,卒官。嘗築湘、漓二江之堤,詳見本傳。又修廣西通志,阬元言可為省志法。啟昆以魏書專主東魏,不載西魏四主,北史亦無糾正,乃作西魏書十二篇。


  

周春,字芚兮,海寧人。乾隆十九年進士,選岑溪令,父憂去。民懷其澤,合前令山陽劉信嘉、金壇於烜共祀之,曰岑溪三賢祠。重宴鹿鳴,加六品銜。卒,年八十七。撰述甚多,而西夏書為最著。

春同州陳鱣,字仲魚。強於記誦,喜聚書。州人吳騫拜經樓書亦富,得善木互相鈔藏。嘉慶改元,舉孝廉方正。又明年,中式舉人。計偕入都,從錢大昕、翁方綱、段玉裁遊。後客吳門,與黃丕烈定交。精校勘之學。嘗以硃梁無道,李氏既系賜姓,復奉天祐年號,至十年立廟太原,合高祖、太宗、懿宗、昭宗為七廟,唐亡而實存焉;南唐為憲宗五代孫建王之玄孫,祀唐配天,不失舊物,尤宜大書年號,以臨諸國:於是撰續唐書七十捲。又有論語古訓、石經說、經籍跋文,恆言廣證諸書。卒,年六十五。

喬萊,字石林,寶應人。父可聘,明末為禦史,有聲。萊,康熙六年進士,授內閣中書,乞養歸。十八年,試鴻博,授編修,與修明史。典廣西鄉試,充實錄館纂修官,遷侍讀。時禦史奏濬海口,瀉積水,而河道總督靳輔言其不便,請於邵伯、高郵間置閘泄水,復築長堤抵海口束之,使水勢高則趨海易,廷議多主河臣言。適萊入直,詔問萊,疏陳四不可行,略謂:「開河築堤,勢必壞隴畝,毀村落,不可行一。淮、揚地卑,多積潦,今取濕土投深淵,工安得成?不可行二。築丈六之堤,束水高一丈,秋雨驟至,勢必潰;即當未潰,瀦水屋廬之上,豈能安枕?不可行三。至於七州縣之田,向沒於水,今更束河使高,則田水豈復能涸?不可行四。」帝是之,議乃寢。二十六年,罷歸。久之,召來京。旋卒。

萊著易俟,雜采宋、元諸家易說,推求人事,參以古今治亂得失,蓋誠齋易傳之支流。詩文有應制、直廬、使粵、歸田諸集。孫億,亦工詩。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