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通史 - 376 / 430
西洋古代史類 / 阿諾斯 / 本書目錄
  

全球通史

第376頁 / 共430頁。

 大小:

 第376頁

朗讀:

以上是張伯倫和希特拉舉行決定捷克斯洛伐克命運的著名的貝希特斯加登會晤時的背景。促成這一會晤的是蘇台德的日耳曼人,他們在希特拉發表演說之後挑起了普遍的騷動。布拉格政府宣佈了軍事管製法,納粹領導人逃往德國,於是,希特拉把軍隊集中到捷克斯洛伐克邊境一帶。張伯倫擔心,如果希特拉真的入侵,很可能會引起一個使法國、最終使英國捲入糾紛的連鎖反應。

為了避免這一危險,張伯倫接受了達拉第總理的意見,向希特拉建議舉行一次私人會談。希特拉接受了這一建議,張伯倫于915日抵達貝希特斯加登。


  

希特拉不加掩飾地提出了在民族自決原則的基礎上併吞蘇台德區的要求,並表示,為了達到其目的,他寧願「冒世界大戰的危險」。張伯倫回國後,首先說服他的內閣,然後說服法國接受了希特拉的條件。兩國政府又催促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接受這些條件;當後者提出反對時,它們便向它施加了一切壓力,其中包括拋棄捷克斯洛伐克這樣的威脅。921日,布拉格終於屈從德國的要求,作為回報,英法答應保障捷克斯洛伐克的新國界。

第二天,張伯倫飛往戈德斯貝格,他認為只需同希特拉一起制定出割讓領土的具體辦法就行了。然而,「元首」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等公民投票就立即交出日耳曼人占多數的地區,而且不能撤除或破壞這些地區的任何軍事機構或經濟機構。此外,希特拉這時還支持波蘭和匈牙利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的領土要求。

這些新要求引起了嚴重的國際危機。捷克斯洛伐克下令全國總動員,法國也動員60萬後備役人員入伍,蘇聯外交部長馬克西姆·李維諾夫在921日的國聯大會上宣佈:「我們打算按照《蘇捷條約》履行我們的義務,並準備與法國一起以我們可採用的方式問捷克斯洛伐克提供援助。」

正如丘吉爾所指出的那樣,西方列強對「這種公正的、無條件的宣言雖說不上蔑視,但很冷淡」。相反,它們按照墨索里尼的建議,召開了英、法、德、意四國會議。會議于929日在慕尼黑舉行,捷克斯洛伐克和蘇聯沒有參加;會議決定答應希特拉的所有要求,唯一的更改是作出若干保全面子的規定:德國對蘇台德區的佔領應分階段進行,邊界的最後劃分應由一個國際委員會來決定。

正如丘吉爾向眾議院所指出的那樣:「德國獨裁者沒有從飯桌上抓取食物,而願意讓人一道菜一道菜地侍候他——這就是首相為捷克斯洛伐克所獲得的一切。」不過,事實仍然是,慕尼黑的妥協受到了英、法兩國民眾的歡迎。張伯倫和達拉第被熱情的群眾歡呼為和平的使者。當張伯倫宣佈「我認為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時,人們向他熱烈喝采。

當希特拉聲明「這是我不得不向歐洲提出的最後的領土要求」時,人們輕易地相信了。第二年發生的事件以災難性的結局證明了這類聲明的價值。

逐漸佔領捷克斯洛伐克的許多邊境地區是德國即將提出進一步要求的第一個信號。按照慕尼黑會議作出的規定,當時成立了一個國際委員會來決定新國界。不久就變得很明顯,儘管英國和法國作出過承諾,但它們對委員會的活動並不感興趣。因此,沒有舉行公民投票,種種決定是由委員會成員中的兩名德國將軍作出的。

最後,德國獲得了捷克斯洛伐克的1O,000平方哩領土和35O萬人口,其中五分之一是捷克人。同時,波蘭奪得了擁有豐富煤礦的特申地區,匈牙利佔領了斯洛伐克和盧西尼亞的大片地區。在德國的幫助下,殘缺不全的捷克斯洛伐克這時分裂成三小塊:自治的斯洛伐克、自治的盧西尼亞和捷克斯洛伐克人的波希米西省和摩拉維亞省。

19393月,最後一場戲開幕:希特拉把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區的傀儡政府首腦召到柏林,要他們解散各自的國家;315日,德國軍隊開入布拉格。波希米西和摩拉維亞被宣佈為德國的保護國,斯洛伐克也被置於德國的保護之下。同時,希特拉還允許匈牙利人入侵、併吞東部的盧西尼亞。這樣,不僅打破了人們認為希特拉的目標僅僅是重獲日耳曼人居住的地區這樣的幻想,而且消滅了捷克斯洛伐克這一國家。

對斯拉夫人占優熱的捷克斯洛伐克的瓜分使那些完全相信「元首」的話的人猛然意識到事情不妙。張伯倫尤其感到震驚,因為,作為一個信奉正教的英國商人,他先前認為希特拉會遵守他的不再對歐洲有任何領土野心的諾言。希特拉對這一諾言的違反不僅迫使達拉第,也迫使張伯倫痛苦地重新考慮他們的政策,在希特拉突然攻擊波蘭時採取了較堅定的立場。


  

八、戰爭的到來

隨着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被佔領。隨着西班牙和匈牙利加入軸心國陣營,情況變得日益明顯:西方列強必須和蘇聯聯合起來,以便制止進一步的侵略。丘吉爾寫道:「結成大聯盟的關鍵是和蘇聯達成諒解。」就蘇聯政府方面來說,它非常樂意達成這一「諒解」。

318日,蘇聯通知柏林,它拒絶承認對捷克斯洛伐克的瓜分。三天後,蘇聯政府提議召開六國英國、法國、蘇聯、波蘭、羅馬尼亞和土耳其會議。商討對付以後侵略的措施。倫敦答覆說這一建議「為時過早」,因此,它沒有得到進一步的落實。

張伯倫在326日的一封私信中說出了他否定這一建議的原因: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