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
8月,拉姆齊·麥克唐納首相屈服于這些壓力,同意解散他的工黨政府,領導一個新的國民政府。事實證明,這一政府與勞合·喬治
1916年至
1922年的聯合政府一樣,僅僅是為托利黨的統治裝門面,因為保守黨人在內閣中仍占多數。雖然新政府的組成是為了輓救英鎊,但它立刻放棄了金本位制,於是一英鎊的價值從
4.
86美元降到
3.
49美元。
1932年採取的保護關稅和對帝國成員國採取的限額優惠貿易待遇是與過去的又一決裂。
三年後,年老多病的麥克唐納辭職,讓位於斯坦利·鮑德溫,因此,英國這些年實際上是在保守黨的統治下渡過的,雖然聯合政府名義上依然存在。
在法國,左派也因大蕭條的壓力被迫下台。左派在
1932年的選舉中獲勝,激進黨領袖愛德華·赫裡歐如在
1924年那樣在社會黨人的支持下組織了一個內閣。這-次,這個左派內閣同樣因不斷增多的財政困難而逐漸遭到破壞。激進黨人和社會黨人在如何對付經濟危機的問題上無可輓回地分裂了。
赫裡歐僅執政了
6個月,隨後的其他
4位總理也在短期內相繼讓位。
1933年
12月,最後的較量隨着斯塔維斯基醜聞的敗露而到來;斯塔維斯基是一個俄國出生的法國公民,他夥同一家地方當鋪發行欺騙性債券,據謡傳,許多重要的官員和政界人物與此案有牽連。極右翼團體趁機在街上挑起騷亂,企圖推翻共和國本身。儘管他們未能做到這一點,但的確迫使內閣于
1934年
2月辭職。
一些保守黨內閣相繼執政,但沒有一屆內閣能治好國家的根本弊端。
更引人注目、更決定命運的是希特拉在德國的上台。大蕭條也直接地、決定性地影響了這個國家種種政治事件的進程。
1919年,隨着《魏瑪憲法》的正式通過,這裡建立起一個西方式的共和國(見第二十二章
第二節)。在第一年中,這個新共和國除要對付君主主義者卡普在柏林的叛亂外,還得對付共產黨人在巴伐利亞和魯爾的起義。
動亂持續到
1923年,這時,法國和意大利軍隊因賠款糾紛佔領了魯爾。與此同時,通貨膨脹席捲全國,消滅了各階層的儲蓄金。只是由於
1924年《道威斯計劃》的議定和法意從魯爾的撤軍,德國才終於開始安定下來。在以後幾年中,德國接受了《洛迦諾公約》並加入國際聯盟,它的經濟也因美國的大量貸款而不斷好轉。
大蕭條給德國的打擊特別嚴重,使五分之二的勞動力失業,使另外五分之一的人只有非全日性工作。當時的政府是一個中間偏左的聯合政府,由社會黨人赫爾曼·米勒總理領導,而總統則由年邁保守的戰爭英雄保爾·馮·興登堡擔任。同其他國家的社會黨內閣一樣,德國的米勒內閣也因如何解決大蕭條造成的失業和其他問題方面的爭論而逐漸遭到破壞。左派贊成增加失業救濟,右派則堅持削減經費和平衡預算。
後者的方針得到了大多數經濟學家的支持,因為赤字財政的基本原理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還沒有被制定出來。
1930年
3月,米勒內閣被迫辭職,從那時起,德國由中間派和右派的政黨統治。
起先,海因裡希·布呂寧組織了一個聯合政府,布呂寧是中央黨的一位冷酷、嚴厲但卻聰明、正直的成員,他所博得的是尊敬而不是友誼。這位好心的愛國者的悲劇在於他為德國的民主政體挖掘了墳墓。由於缺乏議會中多數議員的支持,他向憲法第
48條求助;該條款授權總統在緊急時刻頒佈各種法令,這些法令具有法律效力,除非遭到國民議會多數票的明確否決。實際上,國民議會的確曾投票反對最初的緊急法令,但布呂寧通過說服興登堡解散國民議會、下令于
193O年
9月舉行新的選舉進行了反擊。
布呂寧預計中間派和右派的各種政黨會在選舉中獲得多數席位,使他能以正規的議會方式治理這個國家。然而,選舉卻表明希特拉的國社黨已作為一種全國性的力量在興起。
阿道夫·希特拉是奧地利海關一位小官員的兒子,早年曾去維也納,渴望成為一名畫家。由於缺乏才能,他靠從事各種最卑賤的工作來餬口,過了
5年悲慘的生活——這是據他自己說的,似乎言過其實了。他的悲慘境遇——不論是真實的還是想象出來的——連同毫無疑問的職業上的失敗一起,有助于解釋他這時所獲得的熱烈的信仰:仇恨馬克思主義者和猶太人,憎惡議會制政體,蔑視富裕的資產階級及其「頽廢的」文化。希特拉從維也納流浪到慕尼黑,在那裡,于
1914年進巴伐利亞團服役。
雖然他在戰爭中作戰勇敢,曾三次負傷並榮獲令人羡慕的鐵十字勛章,但顯然沒有表現出特別的才能,因為儘管他專心服役,卻也只升到下士為止。然而,在軍隊的這幾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時期,軍事訓練為他提供了他以往一向所缺乏的辨別方向的能力。
戰爭結束後,希特拉轉而猛烈反對新魏瑪共和國。「我認為現在的德國既不是一個民主國家,也不是一個共和國,而是馬克思主義者和猶太人的國際豬圈。」
1919年,他加入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這一戰鬥組織,不久便成為該黨的領袖,即元首。在發表了一系列有關民族主義和反猶太人的煽動性演說之後,他和陸軍元帥魯登道夫一起參加了
1923年在慕尼黑舉行的一場滑稽歌劇式的暴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