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應再次強調,上述分類和遷移的情況,並沒有被普遍地接受。實際上,有位權威人士已將當前的認識,或者說認識的缺乏,概括如下:
我們所能說的僅僅是:如果一個人站在蘇伊士運河旁,面朝南和西南方向,那麼,越往前走人的皮膚就越黑。人們一定、甚至籠統地把布須曼人排除在外。其實,就經驗而論,埃及人或多或少屬於地中海高加索種人;而當一個人朝南和西南方向走時,情況逐漸發生了變化;在幾內亞沿海地區或剛果森林裡,黑種人居支配地位。不過,沒有一條能標在地圖上的明確「界線」,或者說,無法在部落之間
用統計學以外的方法作出區分,聲稱一個部落明顯屬於高加索種人,另一部落屬於黑種人。
甚至在黑種人占絶對優勢的部落裡,還會發現白皮膚綠眼睛的人。
三、農業和鐵
同美洲和澳大利亞可能存在的情況相比,非洲文化更大程度上是與外界相互影響的結果。例如農業,它發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後於公元前五千紀在埃及生根,可能從那裡傳到其疆界從埃塞俄比亞高原伸展到大西洋沿岸的蘇丹。應該指出,有些權威人士認為,農業是由這一地區,即尼日爾河上游地區獨自發明的。不論情況是否這樣,事實是,最終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栽培的絶大多數植物,是由外地傳入的。
其中最重要的有:從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經尼羅河而來的大麥、小麥、豌豆和小扁豆;來自東南亞的香蕉、甘蔗、薯蕷和新型水稻;從美洲由葡萄牙人及後來的奴隷販子傳來的煙草、玉米、賴馬豆、菜豆、南瓜和番茄。鐵器出現之前,這些植物已在蘇丹草原大量地種植。雨林地區很少從事農業,因為那裡能得到各種可吃的水果和蔬菜,無須用石製工具伐樹耕地、花費艱巨的勞動,便可獲得足夠的食物。
對非洲來說,與農業引進同樣重要的是冶鐵術的引進。冶鐵術肯定是從外地傳入的,它可能有三個來源。其一是迦太基,這門技術可能從那裡經商人向外傳播。公元前
500年,或許更早些時,商人們開闢了兩條正式的、橫穿撒哈拉沙漠的商路。
如我們從已發現的商路沿途的岩石雕刻品上所看到的那樣,當時的撒哈拉沙漠並沒有象後來那麼寬、那麼可怕,因此,商人們能用驢和馬拉著大車和馬車穿越而過。後來,當沙漠變得更難通過時,羅馬人從中亞引進駱駝,解決了這一問題。
冶鐵術的第二個來源是庫施王國;庫施王國位於尼羅河上游,首都設在喀土穆稍北的麥羅埃。庫施人以黑人為主,古埃及人稱他們為努比亞人。他們最初曾遭到埃及法老軍隊的襲擊,後來漸漸地建立起一個十分強大的國家,于公元前
751年征服埃及,並統治了這個國家達一個世紀之久。此後,亞述軍隊由東侵入,迫使庫施人退出埃及。
然而,正是從這些亞述人那裡,庫施人學到了冶鐵術。
庫施人能使他們的知識得到充分利用,因為他們國家與埃及不同,有着豐富的鐵礦石和燃料資源。麥羅埃很快成為巨大的產鐵中心。首都遺址旁至今仍能看到的大鐵礦渣堆表明,麥羅埃曾是中非的匹茲堡。鐵和文明地區的其他產品,可能用來換取非洲的傳統商品,如奴隷、象牙和鴕鳥羽。
庫施王國在生存了
1000多年之後,于公元
4世紀衰落,在此之前,冶鐵術已傳入遙遠的南部和西部地區。
庫施王國衰落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埃塞俄比亞的入侵,埃塞俄比亞是冶鐵術傳入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第三個來源。現埃塞俄比亞阿姆哈拉人的祖先,大約在公元
50年建立了一個帝國,以阿克蘇姆為都。這些阿克蘇姆人是在印度洋各國、中東和東非從事貿易的商人。儘管詳情還不知道,然而,是他們將冶鐵技術和先進的農業技術引入東非。
在向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廣泛傳播冶鐵術方面,迦太基人、庫施人和阿克蘇姆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到約公元前
50O年前後,當地居民已開始製造自己的工具和武器。到公元前
200年,這項技術已向西一直傳播到尼日利亞中部,到公元
1世紀,向南傳播到贊比西河。於是,非洲進入鐵器時代,其影響和前面提到的鐵器對歐亞大陸的影響一樣深遠。
早先,鐵鋤和鐵斧曾使農業伸展到中歐、恆河和長江流域的森林地區,如今,又使農業擴大到非洲的森林地區成為可能。結果,農業產量增加,出現可用於經商的剩餘產品。如在歐亞大陸一樣,這又轉過來導致了社會的分化,使人們分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從而取代了從前簡單的親屬關係。因此,約公元
9世紀前後,出現了明確的國家組織,它擁有軍事機構、行政機構和維持國家組織所必需的稅收來源。
對非洲的另一影響是使非洲大陸的種族成分發生根本的變化。採用農業和冶鐵技術並從中得益的,是蘇丹草原的易接近的黑林人和高加索種人,而不是雨林地區和南部地區的不易接近的俾格米人和布須曼人。因而,使人口不均衡地增加的也是黑種人和高加索種人;他們憑藉鐵製的工具和武器,在損害布須曼人和俾格米人的情況下向南推進。這種擴張主義在班圖人那裡表現得特別明顯;班圖人是一個主要操黑人語言的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