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吳三桂演義 - 60 / 116
古典小說類 / 不題撰人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吳三桂演義

第60頁 / 共116頁。

心中正自抑鬱,忽接李本深由川中奏報,自進軍而後,已拔夔州,並下重慶,現已進攻成都,指日可下。三桂覽奏大喜,即與諸臣計議道:「本深此西征勢如破竹,今已直進成都,甚慰朕望。以四川向稱險塞,號為沃野,自古帝王多藉以建都。今湖南為四戰之地,無險可守,朕欲率師入川,先取成都,以為基本,然後西出秦川,與朕義子相應,共取長安。

握險自固,先立於不敗之地,以與北朝相爭,諸卿以為何如?”夏國相道:“誰向陛下獻此策者?」


  

吳三桂道:「此孤之本意,非他人所謀也。」國相道:「昔劉邦東避西楚,劉備北讓曹操,故不得已而先據四川一地。然當時帝都猶在長安,故進戰猶易。今局面已不同矣,四川僻在西隅,守險則有餘,進戰則多礙,其地勢然也。

然自劉邦以後,藉四川為家而可以一統大業者曾有幾人?陛下于此細思之,可以瞭然矣。」三桂道:「語有之,能守而後能戰,根本未固而急務戰爭,此苻堅之所以敗也。」夏國相道:「此不同也。自來開創王帝,皆以馬上征誅得之。

若徒擇險自守,不圖進取,此取亡之道耳。以陛下英明崛起,乘此人心響應之時,速宜分道進兵,即足制彼死命,若反退而自守,人心必餒。餒則散,此時何堪設想?」胡國柱亦道:「夏丞相之言是也。四川總為要地,臣願統兵為李本深後援,成都可一鼓而下。

陛下即令能事者,分兵下九江,扼長淮,以絶北朝運道,併合閩粵之師,以擾江南。陛下即率諸將以全軍渡江北向,則蔡毓榮、楊捷之師不能駐足矣。臣復由成都趨長安,會合屏藩、輔臣二軍,以趨三晉,即順承王與圖海二軍腹背受敵,豈能與陛下抗戰乎?願陛下毋貪一時自守也。」夏國相又道:「如駙馬所言三路併進:九江一軍,沿淮揚以趨齊魯;成都一軍,會陝西以扼三晉;陛下以親征為中路,制兩河以共趨北京。

彼若分道抵禦,亦窮於應付,風聲鶴唳,人心自搖,安見中土不能恢復乎?且我軍舊部皆齊魯幽燕之士,思鄉念切,一聞北上必踴躍爭先,此理之自然者也。臣雖不才,然以駙馬謀勇足備,又屬至親,其所進言必有裨大計,成敗之機在此一舉,願陛下從之。」三桂聽罷,沉吟少頃,復道:「卿言亦是。然四川一地南邇雲南,北毗陝、甘,又足以節制三楚,非朕不能了此事。

今兩策並行,就催馬寶進兵,一面使人知會耿王,另遣能將先趨九江,以進會合,以扼長江之險,然後分道併進,可也。」夏國相復道:「馬寶雖為能將,究不如陛下親征,尤壯聲勢。今成都將下,一李本深已足,何勞陛下大軍?」三桂道:「諸卿不必多言,朕已籌之熟矣。」便不聽胡、夏二人之言,即留夏國相暫住湖南籌辦各事,並令國相遣將分出九江。

一面又遣將往助馬寶,速行進戰。自卻指兵入川,並以胡國柱與夏國相總理一切機宜。

三桂以為安插既定,遂安心入川。及將到重慶,李本深已攻下成都,三桂中道聞報,大喜。左右皆諫道:「陛下親自入川,不過欲取以為基業,懼本深力不足以拔成都耳。今成都既為我有,李本深以乘勝之師,軍勢正鋭,定能擇才守川,再行入秦。

陛下不如飛諭本深,使四川平定後直進秦隴。以陝甘地方有王屏藩、王輔臣及吳之茂等,若本深與之相合,軍力已自有餘,是川陝一帶無勞陛下過慮也。今不如回軍疾趨荊州,截攻蔡毓榮。若毓榮一敗,大勢定矣。

以陛下離湘之後,軍氣恐不如前,苟不幸湖南復失,大局震動。陛下當細思之。”三桂聽罷,默然不答。迴轉後帳見了愛妃蓮兒,面容依然不展。

蓮兒細問其故,三桂以先後各人諫阻入川之議告之。蓮兒道:「各人主見既同,必是良策,陛下可以從之。」三桂道:「湖南有馬寶、夏國相、胡國柱共事一方,安有不了之事?豈朕三良將亦不能敵一蔡毓榮耶?是湖南不足憂也。朕欲以四川為都,今成都雖下,諸事尚當措置,故不容朕不親往也。」蓮兒道:“妾只女流,安知大計?惟陛下擇可而從耳。」


  
次日三桂復行起程。將到成都,李本深親自率屬來接。三桂急與本深相見,即道:「此次入川,勢如破竹,為朕定帝都,皆卿之力也。」就封李本深為平涼王,令他再進秦隴。

本深正乘勝得意,自不肯辭。一面由三桂告知王屏藩,舉兵相應,李本深一面打點出兵。三桂唯有率領百官修飾宮殿,以壯觀瞻。直以成都為大周帝都,建設百僚,所有各路人馬凡奏報事件,都徑達成都。

不在話下。

且說王屏藩自從每歲與三桂運馬三千匹,已深知三桂之意,又見朝廷已實行撤藩,若三桂一旦失勢,連自己亦難自存,故一意要聽三桂舉動,以為相應。自得三桂在衡州即位一報,已躍然欲動。但須得三桂消息,方可行事,況又慮獨力難成,故猝然未發。及見成都已下,不禁竊喜道:「成都既下,吾已無內顧之憂。

吾舉兵,此其時矣。且吾為周王之子,人所共知,北朝以兵權付吾,使鎮西陲,而獨不關防我為周皇內應,此北朝之失算也。意者天假大周以一統江山之機會乎?吾不舉兵相應,是逆天也。」正計議間,忽報大周金吾衛吳之茂來見。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