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忽有一皓首老人,躑躅登橋,行至張良身旁,巧巧墜落一履,便顧語張良道:「孺子,汝可下去,把我履取來!」張良聽著,不由的動起怒來。自思此人素不相識,如何叫我取履?意欲伸手出去,打他一掌,旋經雙眼一瞟,見老人身衣毛布,手持竹杖,差不多有七八十歲的年紀,料因足力已衰,步趨不便,所以叫我拾履。語言雖是唐突,老態卻是可矜,不得已耐住忿懷,搶下數步,把他的遺履拾起,再上橋遞給老人。老人已在橋間坐下,伸出一足,復與良語道:「汝可替我納履。」張良至此,又氣又笑,暗想我已替他取履,索性好人做到底,將他穿上罷了。遂屈着一腿,長跪在老人前,將履納入老人足上。虧他容忍。老人始掀髯微笑,待履已着好,從容起身,下橋徑去。
良見老人並不稱謝,也不道歉,情跡太覺離奇,免不得詫異起來。且看他行往何處,作何舉動,一面想,一面也即下橋,遠遠的跟着老人。走了一里多路,那老人似已覺着,轉身復來,又與張良相值,溫顏與語道:「孺子可教!五日以後,天色平明,汝可仍到此地,與我相會!」張良究竟是個聰明的人,便知老人有些來歷,當即下跪應諾。老人始揚長自去,張良也不再隨,分投歸寓。
流光易過,倏忽已到了
第5日的期間,良遵老人前約,黎明即起,草草盥洗,便往原地伺候老人。偏老人先已待着,憤然作色道:「孺子與老人約會,應該早至,為何到此時才來?汝今且回去,再過五日,早來會我!」良不敢多言,只好復歸。越五日格外留心,不敢貪睡,一聞鷄鳴,便即趨往,那知老人又已先至,仍責他遲到,再約五日後相會。這也可謂歷試諸艱。
良又掃興而回。再閲五日,良終夜不寢,才過黃昏,便已戴月前往,差幸老人尚未到來,就佇立一旁,眼睜睜的望着。約歷片時,老人方策杖前來,見張良已經佇候,才開顏為喜道:「孺子就教,理應如此!」說著,就從袖中取出一書,交給張良,且囑咐道:「汝讀此書,將來可為王者師!」良心中大悅,再欲有問,老人已申囑道:「十年後當佐命興國;十三年後,孺子可至濟北谷城山下,如見有黃石,就算是我了。」說畢遂去。
此時夜色蒼茫,空中雖有淡月,究不能看明字跡,良乃懷書亟返。臥了片刻,天已大明,良急欲讀書,霍然而起,即將書展閲。書分三卷,卷首註明太公兵法,當然驚喜。他亦知太公為姜子牙,熟諳韜略,為周文王師,惟所傳兵法,未曾覽過,此次由老人傳授,叫他誦讀,想必隱寓玄機。
嗣是勤讀不輟,把太公兵法三卷,唸得爛熟。古諺有云:熟能生巧,張良既熟讀此書,自然心領神會,溫故生新,此後的興漢謀畫,全靠這太公兵法,融化出來。惟圯上老人,究系何方人氏,或疑他是黃石化身,非仙即怪。若編入尋常小說,必且鬼話連篇,捏造出許多洞府,許多法術。
小子居今稽古,徵文考獻,雖未免有談仙說怪等書,但多是托諸寓言,究難信為實事。就是圯上老人黃石公,大約為周秦時代的隱君子,飽覽兵書,參入玄妙,只因年已衰老,不及待時,所以傳授張良,俾為帝師。後來張良從漢高祖過濟北,果見谷城山下,留一黃石,乃取歸供奉,計與圯上老人相見,正閲一十三年,這安知非老人尚在,特留黃石以踐前言。況老人既預知未來時事,怎見得不去置石,否則張良歿後,將黃石並葬墓內,為甚麼不見變化呢?夾入論斷,掃除一切怪談。
話休敘煩。
再說始皇自上黨回都,為了博浪沙一擊,未敢遠遊,但在宮中安樂。一住三年,漸漸的境過情遷,又想出宮游幸。他以為京畿一帶,素為秦屬,人民向來安堵,總可任我馳驅,不生他變,但尚恐有意外情事,特屏去儀仗,扮作平民模樣,微服出宮,省得途人注目。隨身帶著勇士四名,也令他暗藏兵器,不露形跡,以便保護。
一日正在微行,忽聽道旁有數人唱歌,歌云:
神仙得者茅初成,駕龍上升入太清,時下玄洲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
始皇聽得這種歌謡,一時不能索解,遂向裡中父老詢明歌中的語意,父老便據他平日所聞,約略說明。原來太原地方,有一茅盈,研究道術,號為真人。他的曾祖名濛,表字初成,相傳在華山中,得道成仙,乘雲駕龍,白日昇天。這歌謡便是茅濛傳下,流播邑中,因此邑人無不成誦,隨口謳吟。
始皇欣然道:「人生得道,果可成仙麼?」父老不知他是當代皇帝,但答稱人有道心,便可長生!既得長生,便可成仙。始皇不禁點首,遂與父老相別,返入宮中,依着歌中末句的意思,下詔稱臘月為嘉平月,算作學仙的初基。復在咸陽東境,擇地鑿池,引入渭水,瀦成巨浸,長二百里,廣二十里,號為蘭池。池中壘石為基,築造殿閣,取名蓬瀛,就是將蓬萊瀛洲,並括在內的痴想。
又選得池中大石,命工匠刻作鯨形,長二百丈,充做海內的真鯨。不到數月,便已竣工,始皇就隨時往來,視此地如海上神山,聊慰渴望。實是獃鳥。
不意仙窟竟成盜藪,靈沼變做萑蒲,都下有幾個暴徒,亡命蘭池中,晝伏夜出,視同巢穴。始皇那裡知曉,日日遊玩,未見盜蹤。某夕乘着月色,又帶了貼身武士四人,微行至蘭池旁,適值群盜出來,一擁上前,夾擊始皇。始皇慌忙避開,倒退數步,嚇做一團,虧得四武士拔出利刃,與群盜拚命奮鬥,才得砍倒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