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定安太后雖是莽女,卻與乃父性情不同,自從王莽篡位以後,鎮日裡悶坐深宮,愁眉不展,就是莽按時朝會,亦屢次託病,未嘗一赴。莽還道她年方二九,不耐孀居,所以將她改號,好與擇配,暗思朝中心腹,雖有多人,惟孫建最為效力,建有子豫,又是個翩翩少年,若與黃皇室主配做夫妻,恰是一對佳偶。當下召入孫建,與他密商,建欣然受命,歸詢子豫,也是喜出望外。得皇后為妻室,且是現成帝婿,有何不願?於是想出一法,由豫盛飾衣冠,裝束得與子都宋朝相似,帶著醫生,託詞問疾,竟至黃皇室主宮中。
宮中侍女,不敢攔阻,將他放入。豫得進謁黃皇室主,說是奉旨探視。黃皇室主大為驚異,又見他一雙色眼,儘管向自己臉上瞟將過來,料知來意不佳,慌忙退入內室,傳呼侍女,責她擅納外人,親加鞭撲。豫立在外面,聽得內室有鞭撲聲,當然掃興而去,報知王莽。
莽始知女兒志在守節,打消前議。
誰知此事一傳,偏有一個絝袴郎君,艷羡黃皇室主,要想與她做個並頭蓮。這人為誰?乃是更始將軍甄豐子甄尋。尋素來佻達,專喜漁色,前聞王莽要招孫豫為婿,不由的因羡生妒,背地含酸。後來豫事無成,尋私心竊幸,還道是大好姻緣,應該輪着自己身上,死在目前,還想快活。
朝夜思想,定下一計,便悄悄的自去施行。從前尋父甄豐,與王舜劉歆等,同佐王莽,不過依莽希榮,尚未欲導莽篡位,至符命諸說,紛然並起,豐等也不得不順風敲鑼,爭言符瑞。莽既據國,嘗遣五威將帥,分使五方,頒示符命四十二篇,籠絡人心,因此符命諸說,充滿天下。且內外官吏,一陳符命,往往封侯,有幾個不願捏造,輒互相嘲戲道:「汝奈何沒有天帝除書?」統睦侯司命陳崇,司命官名,由莽創造。
密白王莽道:「符命可暫用,不可久用,若長此過去,好人都好藉此作福,反致生亂。」莽點首無言,俟崇退出,即頒出命令,謂非五威將帥所頒,盡屬無稽,應下獄論罪。嗣是符命偽談,漸漸絶口。甄豐本為大司空,資格名位,不亞王舜劉歆,就是甄尋亦得受封茂德侯,官居侍中,兼京兆大尹。
至莽封功臣,依照金匱符命,但拜豐為更始將軍,使與賣餅兒王盛同列,不但與王舜劉歆等人,相去太遠,甚且也不及弟,連甄邯都出豐上,豐父子當然怏怏。實在由豐素性剛強,平時未免唐突莽前,所以莽有意貶抑,藉著符命為名,把豐貶置下列。豐子尋垂涎莽女,錯疑莽真信符命,遂從符命上做出文章,先借別事一試,只說新室應當分陝,設立二伯,甄豐可為右伯,太傅平晏可為左伯,得周公召公故事。這道符命呈將進去,竟得王莽批准,令甄豐為右伯,使他西出。
豐尚未行,尋越覺符命有效,又是一篇進陳,內言:「故漢氏平帝后,應為甄尋妻。」滿望王莽再行準議,好教黃皇室主下嫁過來,做個乘龍嬌客。哪知宮中傳出消息,很是不佳,據言:「王莽怒氣勃勃,謂黃皇室主為天下母,怎得妻尋?」尋才知弄巧成拙,若再不走,必被逮捕,當下密取金銀,一溜煙似的逃出家門。不到半日,果有許多吏卒,來圍甄第,入捕甄尋。
甄豐尚未知尋所犯何罪,及問明情由,也嚇得魂飛天外,急忙自己尋覓,意欲綁子入朝,為自免計。偏偏四覓無着,又經朝使坐索,迫令交出,一時無法對付,只好拚着老命,服毒自盡。朝使見甄豐已死,又入室搜捕,終不得尋,乃回去覆命。
莽聞尋出走,下令通緝,一面窮究黨羽,查得國師劉歆子侍中劉棻,棻弟長水校尉劉泳,及歆門人騎都尉丁隆,與大司空王邑弟左關將軍王奇等,統是甄尋好友,一古腦兒拿入獄中,逐加訊問。數人因甄尋在逃,無從對質,自然極口抵賴,不肯承認。案情懸宕多日,那在逃未獲的甄尋,竟被獲到。尋本跟着一個方士,逃入華山,蟄居多時,想到外面詢探音信,適被偵吏遇著,便將他一把抓住,解入長安。
他與劉棻等雖是友善,惟此番想娶故後,假托符命,全是他一人作主,未曾商諸別人,既經到案,卻也自作自認,供稱劉棻等不過相識,並未通謀。偏問官有心羅織,嚴刑逼供,沒奈何將劉棻等牽扯在內。劉棻等已被扳入,百喙難辭,遂都連坐罔上不道的罪名,讞成死罪。倒是生死朋友,患難與共。
還有劉棻的問業師,系是莽大夫揚雄,莽大夫三字頭銜,樂得敘出。也做了此案的嫌疑犯,竟遭傳訊。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素來口吃,卻具才思,平時嘗慕先達司馬相如,每有著述,輒為摹仿。漢成帝時,由大司馬王音舉薦,待詔宮廷,獻入《甘泉》《河東》二賦,得邀成帝特賞,授職為郎,嗣經哀平兩朝,未獲超遷,平居抑鬱無聊,但借筆墨消遣,著成《太玄經》及《法言》。
《法言》是摹擬《論語》,文尚易解,《太玄經》摹擬《周易》,語多難明。獨劉歆借閲一周,嘗語揚雄道:「《太玄經》詞意深奧,非後生小子所能知,將來恐不免復瓿呢。」瓿音部,是貯醬小瓮。話雖如此,意中卻很重雄才,特令子棻拜雄為師,學習奇字。
此時雄得為莽大夫,方在天祿閣校書,忽聞被劉棻案情牽連,要去聽審。自思年過七十,何苦去受嚴刑,不如一死為愈,乃即咬定牙齦,竟從閣上躍下,跌了一個半死半活。我說他是條苦肉計。朝吏見他老年投閣,撞得頭青面腫,很覺可憐,慌忙將他扶起,令人看守,自去返報王莽,具述慘狀,且說他並未知情。
莽才令免議,但命將甄尋劉棻等,一併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