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頁
相反地,如果把流動資本的這個次要的、為投在勞動力上的那部分資本和一部分不變資本(原料和輔助材料)所共有的規定,看作是投在勞動力上的那部分資本的本質規定,也就是說,看作後者的本質規定的,是投在勞動力上的價值全部轉移到由於消費了勞動力而生產出來的產品中去,而不象固定資本那樣逐漸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轉移到產品中去,因此必須全部由產品的出售得到補償,那末,投在工資上的那部分資本,在物質上也就必然不是由發揮作用的勞動力構成,而是由工人用工資購買的各種物質要素構成,也就是由進入工人消費的那部分社會商品資本構成,即由生活資料構成。這樣,固定資本是由損壞得較慢,因而可以補償得較慢的勞動資料構成,投在勞動力上的資本則是由必須補償得較快的生活資料構成。
然而,損壞快慢之間並沒有清楚的界限。
「工人消費的食物和衣服,他在其中從事勞動的建築物,他勞動時使用的工具,都是會損環的。但是,這些不同資本的耐用時間卻大有差別:蒸汽機比
248船耐久,船比工人的衣服耐久,工人的衣服又比他所消費的食物耐久。」
在這裡,李嘉圖忘記說到工人居住的房屋,他的傢具,他的消費工具如刀叉器皿等等,它們都具有和勞動資料同樣的耐久性。同一些物品,同一類物品,在這裡表現為消費資料,在那裡表現為勞動資料。
按李嘉圖的說法,區別就是:
「有的資本損耗得快,必須經常再生產,有的資本消費得慢,根據這種情況,就有流動資本和固定資本之分」。
他還加了一個註解:
「這種區分不是本質的區分,其中不能划出明確的界線。」
這樣一來,我們又幸運地到了重農學派那裡。在他們看來,「年預付」和「原預付」的區別就是消費時間上的區別,因而,也就是所使用資本的再生產時間上的區別。不過,在他們那裡成為社會生產上的重要現象,並且在《經濟表》中和流通過程相聯繫的事情,在這裡卻成了一種主觀上的區別,如李嘉圖自己所說的,成了一種
249多餘的區別。
既然投在勞動上的那部分資本同投在勞動資料上的那部分資本的區別,只在於它的再生產期間,從而只在於它的流通期間,既然前一部分由生活資料構成,後一部分由勞動資料構成,前者區別于後者的只是損壞得快,而且前者本身在損壞的快慢上也是不同的,所以,投在勞動力上的資本和投在生產資料上的資本之間任何獨特的區別,就自然都被抹殺了。
這一點和李嘉圖的價值學說是完全矛盾的,和他的實際上是剩餘價值理論的利潤理論也是完全矛盾的。他考察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區別,一般只是限于說明,同量資本投在不同生產部門時分為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不同比例對價值規律會發生什麼影響,並且由這種情況引起的工資漲落對價格會發生多大影響。但是,即使在這種有限的研究中,他也由於把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混同於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而犯了極大的錯誤,實際上,他的研究是從完全錯誤的基礎上出發的。這就是:
1、既然投在勞動力上的那部分資本價值可以列入流動資本項目內,所以,對流動資本本身的規定,特別是對投在勞動上的那部分資本之所以列入這個項目內的條件,就作了錯誤的闡述。
2、把投在勞動上的那部分資本是可變資本這一規定,同它是和固定資本相對立的流動資本那一規定混同起來。
本來很清楚,投在勞動力上的資本是流動資本這一規定,是一種次要的規定,在這個規定中,它在生產過程中的獨特的區別被抹殺了;因為根據這個規定,一方面,投在勞動上的資本和投在原料等等上的資本具有同等意義;使一部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合而為一的這個項目,完全忽視了那種同不變資本相對立的可變資本
250的獨特的區別。另一方面,投在勞動上和投在勞動資料上的這兩部分資本雖然互相對立起來,但是這裡所指的,並不是它們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參加價值的生產,而是它們僅僅在不同的時間內把它們既定的價值轉移到產品中去。
在所有這些場合,問題都是在於,投入商品生產過程的既定的價值,不管是工資、原料的價格,還是勞動資料的價格,怎樣轉移到產品中去,從而怎樣通過產品而流通,通過產品的出售而回到它的起點,也就是得到補償。這裡唯一的區別就在於這個「怎樣」,在於這個價值的轉移、從而流通的特殊方式。
預先由契約規定的勞動力價格,無論是用貨幣支付還是用生活資料支付,不論在哪一個場合,它是一個一定的、既定的價格這個性質都是不會改變的。不過,在工資用貨幣支付時,顯然,貨幣本身不會以生產資料那樣的方式進入生產過程,就是說,不會象生產資料那樣,不僅使價值,而且使物質都進入生產過程。而如果把工人用工資購買的生活資料直接作為流動資本的物質形式和原料等等一起列入一個項目內,並和勞動資料相對立,那末,這就使事情具有另一種外觀。一些物品即生產資料的價值在勞動過程中轉移到產品中去,而另一些物品即生活資料的價值則在把它們消費掉的勞動力中再現,並通過勞動力的作用同樣轉移到產品中去。
在這兩個場合,問題同樣都是生產中預付的價值在產品中的單純再現。(重農學派信守這一點,因此否認工業勞動會創造剩餘價值。現代庸俗經濟學以為,長期利潤為零。)例如,威蘭德在我們曾經引用過的一段話中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