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 190 / 298
中國現代史類 / 中科院 / 本書目錄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190頁 / 共298頁。

 大小:

 第190頁

朗讀:

中共革命的成功促使毛澤東宣稱,中國的經驗將為亞洲提供一個革命模式。他想暗示的是否認蘇聯模式具有普遍適用性,而將其貶低為一種歐洲革命模式。中國方面的這種理論對中蘇關係有着深遠的影響,我們將在下一章中討論這一點;這種理論可能不期而然地鼓動了東歐衛星國主張「不同的社會主義道路」。

2.經濟發展


  

1949年,中共政府接收了一副經濟爛攤子。通貨膨脹完全失控;洪水影響了30-40%的耕地;工業產量和食品產量分別驟減到戰前最高點的56%和70-75%。因此,首要的任務便是整頓國家的經濟生活,使工農業生產恢復到戰前水平。

為了促進財政穩定,政府在19495月發行了人民幣,禁止外幣作為交換媒介流通。此外,採取了強有力的措施來達到物價和工資的穩定,大幅度削減紙幣的流通,依據米、油、煤、麵粉和棉布這五種基本貨物的價格,實行工人報酬「折實單位工資」制度。由於這些貨物的價格每星期都在波動,「折實單位工資」也相應地增減,這樣,工人平均工資的錢數不斷變化,但實際購買能力卻不變。類似的措施也用來保護儲蓄和銀行存款。

此外,解放軍採取了恢復交通綫的協調行動,以便保證貨物的交換。另外還推行了一套新稅制,涉及到農業稅、工業稅、商業稅、銷售稅和所得稅等各個方面。通過這些措施,到1950年,通貨膨脹得到了控制,政府的預算趨于平衡。

2.1土地革命和農業集體化除了消除通貨膨脹和恢復財政穩定的努力外,政府還發動了一場生氣勃勃的農業革命,以圖解決古老的地主所有制難題。1219506月,政府頒佈了《土地改革法》,號召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沒收地主的財產和農具,重新分配給無地農民。農村人口被劃分成五類:(1)地主:即那些佔有大量地產、自己不勞動、靠高利貸和剝削他人生活的人;(2)富農:指那些擁有土地、但自己做農活、同時也僱傭僱工、放債並將部分土地出租給貧農的人;(3)中農:指那些自己有地,但自己耕種、不剝削他人的人;(4)貧農:指那些佔有土地或農具極少、不得不靠賣地過活的人,或是那些不得不租用他人耕地的人;(5)僱農:指那些不佔有土地、不得不靠做工或借貸過活的人。

理論上講,政府允許地主在重新劃分土地時擁有自己的一份田地,也規定富農自己耕種的那部分土地不在沒收之列。但在實踐中,各地方的「控訴大會」做出了許多不公正的和暴力的舉動,這些控訴大會受頭腦發熱的黨員幹部和急於報仇的農民引導,對地主和富農進行了嚴厲的指責。地主和富農在這些大會上遭受了可悲的損失,許多人在草草公審之後就立即被槍決了。在以往傳統社會中充當統治精英和主幹的士紳階層,現在被摧毀了。

195212月,土地革命完成了,約七億畝(一畝合六分之一英畝)的土地分給了三億農民。在人口密度最高的華東和華南,人均土地面積是一畝;在華中是兩到三畝;在華北是三畝;在東北是七畝。總的來說,土地革命犧牲了地主和富農的利益而有利於貧僱農,中農所受的影響則最小。

一當土地革命在195212月完成,政府就發起了第二階段的農村改革

1953年的集體化運動。這場運動的宗旨是提高產量、防止富裕農民重新冒頭、爭取更大程度的農業專業化,以及加速實現社會主義改造的進程。集體化分成幾個層次,最低層次是「互助」組。互助組裡的農民合併或出借農具,並在春耕和秋收季節合夥勞動。

第二層次是初級合作社,合作社社員不僅合併農具和勞動,也合併土地,儘管理論上他們仍保留各自的土地所有權。第三層次是高級合作社,類似於蘇聯的集體農莊,所有社員集體擁有土地。到1956年年底,約96%的農戶正式成為合作社社員。當1957年集體化運動完成時,全國總計有76萬到80萬合作社,每社平均含160戶或600700人。

更進一步的社會主義改造是1958年人民公社的推廣。


  
2.2工業發展列寧宣稱,「社會主義社會只有一個真正的基礎,那就是大工業。」中共認識到工業化在建設社會主義國家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不遺餘力地爭取這個目標。到1952年,中國的工農業生產不僅達到了戰前的最高點,而且超過了1949年產量的77.5%。1951年開始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籌備工作,到次年秋天,建立了國家計劃委員會,由東北行政區主席高崗領導。

第一個五年計劃預計在1953年開始啟動,但由於經驗不足,也由於缺乏統計知識、計劃技術和方法,因此不斷被拖延和修改。「一五」計劃一直到19552月才最後啟動,比規定開始的時間約晚兩年,因此實際上只是一個兩年半計劃。該計劃號召建設694個工業項目,其中的156個工廠將在蘇聯援助下修建。到五年規劃期結束之時,工業產量預計要翻一番,農業合作社要加以推廣,工商企業的公私合營將要完成,這樣將實現「社會主義改造」。

在預算總支出中,58.2%投入工業建設,19.2%投入交通、郵政和電訊業,7.6%投入農業、林業和水利業,7.2%投入文化、教育和衛生事業。

1956年的工業產量出現了突飛猛進的增長,超過了前一年的25%,同時資本投入也增加了60%。雖然增長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來,但根據「1952年的固定物價」,第一個五年計劃仍超額完成了原有目標的17%。鋼產量達530萬噸,生鐵產量達580萬噸,電力產量達重90.3億千瓦

各項產量均比原有指標增長了25%。1.22億噸的煤產量超額完成了8%,而糧食產量則超過了指標11.6%。



贊助商連結